飄蕩在城市廢墟的藝術風暴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紐約藝術現場
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9日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
1980年代的紐約下城(Downtown)在某種程度上宛若一個生靈的地獄,經濟轉型、越戰影響與通貨膨脹帶來衰退和蕭條,失業率與犯罪率飆升使中產階級移往郊區,文化漸趨保守;同時愛滋病情爆發,未知、死亡及恐懼在人心和時代裡留下深刻烙印,充斥著貧窮、髒亂、暴力與毒品的紐約下城正經歷躁動而危險的時代,然而藝術家們卻是遊蕩在這空蕩荒蕪間,在每個可能的縫隙綻放創作的自由與活力,他們的思想和藝術表現映照著這個時代邊緣而幽微的社會樣貌。

凱斯.哈林 無題(臉) 1982 郵政車金屬車頂噴繪 213.4×190.5cm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紐約藝術現場」(以下簡稱「下城往事」)一展聚焦於這個充滿實驗精神的時代、進行各項藝術實踐的城市,透過六十位/組藝術家約兩百件作品,呈現豐富而多元的創作群像。展覽不以時間序進行史觀論述,也未將作品依創作流派或媒材分類,而是回歸到一座城市的某個時空場域,場域裡交疊融合的藝術實踐如本展策展人之一卡羅•麥科密克(Carlo McCormick)所表述:「生活在紐約,便是生活在一場『未完成時』的對話裡,在這裡,時間並非由一個個單獨的事件構成,而是事件纏繞著事件,迷離而又混雜,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歧中尋找不經意間的共識。」展覽於是以十個章節鋪陳出滿布藝術家痕跡的紐約街道、地鐵等生活場景,城市和藝術家相互交織,藝術家彼此之間也以隨機性節奏串聯成豐富網絡,勾勒出1980年代紐約下城的藝術現場。
城市敘事的創作語境
面對充滿各種張力的城市空間,昂希.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直言社會空間就是一個社會產品:「空間裡彌漫著社會關係;它不僅被社會關係支持,也生產社會關係和被社會關係所生產。」1980年代的紐約就是一座巨大的劇場,藝術家以被動的肉身和能動的軀殼在此場域裡聚合,他們運用城市中各種媒材創作,在城市的陰陽立面上恣意揮灑,藝術與城市的界限因此顯得模糊。在某種程度上,城市形象亦如光輝耀目的晶體,一位藝術家就是一個晶面,他們以各自的視角檢視這座城市,各個面向相互交織,就如蛛絲網絡,每位藝術家的作品似乎都是進入1980年代紐約的密道,小徑分岔交錯勾勒出不同路線的城市內在與表面,形構出充滿意象、情感流淌的景象。

黃馬鼎 夏普和多蒂 1984 壓克力畫布 152.4×121.9cm
「繆斯之城」章節以城市做為靈感之源亦為創作載體,這裡的每一條街道都有屬於它的藝術家,是一張照片、一牆塗鴉,也是一場即興的行為藝術,描繪著藝術家對城市的寓言和物語,更是他們對自我的解剖與表述。觀眾迎著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的〈無題(臉)〉走入展場,卻先看到彼得.胡賈(Peter Hujar)所捕捉的空蕩街道、垃圾堆和廢棄物件,廢墟與殘骸在圖象中傾訴城市的孤寂,黃馬鼎卻在這孤寂中捕捉到於碎石瓦礫堆相擁的情人,在荒蕪裡寫出一片溫情。黛安.伯恩斯(Diane Burns)遊蕩在街道上,呢喃吟誦著〈字母城小夜曲〉,猝不及防地丟出「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質問;帕博.克羅(Papo Colo)藉由〈逆流而上〉表述環境保護的議題,更雙關體現移民身分在城市中逆流的追尋,藝術家們藉由創作從紐約下城向所處世界這一汪深潭投入石子,激起辨證般的漣漪。

黛安.伯恩斯 字母城小夜曲 約1989 彩色有聲錄像 畫面比例4:3,錄像1’59”
美國消費文化建構對物質的慾望,城市在喚起慾望之際成為消費的對象,也成為具有社會意識型態的慾望彰顯。「全球品味」章節呈現藝術家挪用大眾文化、廣告圖象和異國文化符號對當時消費文化、物化女性等現象的批判。(全文閱讀572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