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條件
露易絲.布爾喬亞:繪畫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2022年4月12日~8月7日
主題來自無意識。而形式上的完美是重要且充滿意識的。形式,必須絕對嚴謹且純粹。──露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談到露易絲.布爾喬亞,大眾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多半是巨大的蜘蛛,或是帶有性意涵的雕塑。的確,布爾喬亞做為雕塑家的形象已深植人心,然而鮮少為人知的是,在成為雕塑家之前,布爾喬亞曾是個揮灑筆刷的畫家,而她的早期繪畫也勾勒出後來雕塑作品的輪廓。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露易絲.布爾喬亞:繪畫」展出約五十件罕見的早期畫作,是針對布爾喬亞繪畫作品最全面性的展覽。這些初次集體亮相的作品皆創作於布爾喬亞初來乍到紐約,在適應新身分與新生活的1938至1949年之間。某種程度上,它們可以視作布爾喬亞的自畫像,對於了解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移居美國所產生的複雜情結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它們也反映出布爾喬亞對歐洲前衛藝術的個人詮釋,特別是現代建築與超現實主義,而畫中立體空間的描繪也透露她對法國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興趣。在這些畫作中,她以建築空間做為創作基底,發展出一套視覺語言與貫穿生命的創作主題。
露易絲.布爾喬亞 情誼 約1940 酪蛋白木板 81.3×111.8cm
©The Easton Foundation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oto: Scott Hess
懷舊之畫的告解
「露易絲.布爾喬亞:繪畫」以紅色基調的早期畫作〈情誼〉揭開序幕。〈情誼〉是布爾喬亞以鄉間房屋與道路為主題的早期作品之一,也是一幅家庭肖像。布爾喬亞曾指認自己為畫中左方數來第三個人影,其父母、姊姊、弟弟及弟媳相伴左右。然而,這幅家庭肖像的鮮紅用色不但並未替畫面增添溫暖的訊息,甚至反而增添了詭譎的氛圍。畫中人不但沒有臉孔,在荒涼的景色中還顯得疏離陌生,布爾喬亞形容:「這些人物身處混沌狀態……他們在陰影中一起遊蕩。」烏雲籠罩著鄉間小屋,彷彿暗示現實生活中布爾喬亞家庭內部暗潮洶湧的緊張氣氛。事實上,布爾喬亞許多早期畫作都影射她在法國的兒時回憶,也因此被她稱為「懷舊之畫」(nostalgia pictures)。
1938年,布爾喬亞與美籍藝術史學家羅柏.高瓦特(Robert Goldwater)於巴黎結婚,隨後移居紐約。藝術家事業剛起步不久的年輕布爾喬亞對美國的新家庭與新生活引頸期盼,然而來到紐約以後的人生卻是強大的疏離與焦慮感。1940年,德國納粹佔領法國,布爾喬亞因此與家人斷了聯繫,進而使離開家鄉所萌生的負罪感日益嚴重。〈出走少女〉無疑是布爾喬亞的自畫像──畫中少女手持行李箱,看似邁步向前,卻也同時漫遊水中;前景尖刺般的石塊象徵眼前危險的道路,而身後酷似〈情誼〉畫中的鄉間小屋,正是布爾喬亞離鄉背井所留下的一切。
露易絲.布爾喬亞 出走少女 約1938 油彩、炭筆、鉛筆畫布 61×38.1cm
©The Easton Foundation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oto: Christopher Burke
布爾喬亞對家人的罪惡感在1945年創作的另一幅作品〈贖罪〉表露無遺。這次,她再度化作畫中少女,在家鄉法國克拉瑪(Clamart)的家族墓前獻上鮮花。彩色的花朵與陰鬱的藍色背景形成強烈對比,代表內心的愧疚以及對原諒和贖罪的渴求。如同多數布爾喬亞的早期作品,〈贖罪〉濃縮了她人生的重大事件──1932年母親的逝世、1942年祖母的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及隨後背棄的國與家,更預言布爾喬亞將終其一生被這份強烈的罪惡感困擾。晚年的她曾言:「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回到法國。我感到自己遺棄了他們,而且家族裡的人也不復存在了。該怎麼解釋我遺棄了不再存在的人呢?」
(全文閱讀566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