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0年第一次來看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展和建築展加在一起已有十五次;建築展是每屆必看,藝術展則少了幾次;看下來的心得是,威尼斯雙年展不論是藝術還是建築,基本上都以概念性的表現為主,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最普遍的形式就是以裝置呈現,這讓一般人感到難以理解,其原因就是看的少。
1962年生於巴基斯坦的當代藝術家胡瑪.芭芭創作經常對應她身處世界的暴力與災難,以類似人物的大型雕塑,或她稱之為「角色」,來與周邊的政經情勢產生聯結,有時是肢解的、消融的,或像是被解剖的狀態。目前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個展,由限地製作的作品體現藝術史、政治、社會經濟的問題。
或許我們應該先將建築學的基礎原理如手法、類別與共同特性拋在一旁,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它,就像是試圖在一個建築觀念不存在的世界中進行建築的工作。——石上純也
即使以行為表演先驅之名享譽國際,美國藝術家裘安.裘娜斯的作品結合表演、舞蹈、錄像、裝置、雕塑與繪畫,從未完全符合某一藝術形式,如此破除藝術類型疆界的創作已超過五十年,至今仍未停斷。以雕塑創作踏入藝術世界的裘娜斯,在捏塑過程中看到雕塑的另一可能性,進而開發她日後的創作關鍵,在作品中投入身體維度與女性意識的實驗精神。
沒有人知道紐約的4月還會下起大雪,於是你無法預期星期一的午後,紐約現代美術館會充滿擠進室內吹暖氣的觀光客們。你無法責怪他們,只能怪罪機緣讓你在最壞的時間來看亞德里安.派普(Adrian Piper)的回顧展;展覽應許觀眾們享受一對一私密觀賞經驗,但同時要求觀眾打起精神、全神貫注。
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近期的研究計畫暨展覽「新石器時代的童年」,以1930年代前後的藝術創作為主軸,關注當時的藝術家如何對應各種危機,如大蕭條、通貨膨脹、極端化的法西斯政治、受到工業化影響的感知等。
許多現代與當代藝術家都對首飾的製作都相當感興趣,而他們的首飾也常帶有自己長年實踐而特有的藝術語言。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近期展出的「從柯爾達到孔斯:藝術家的首飾」特展,試圖以「藝術家的首飾」,劃出一條不同以往的,認識現當代藝術與藝術家的途徑。
巴特羅美.艾斯杜潘.牟里尤(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為西班牙巴洛克畫家,一生以宗教畫,以及描繪街道上的孩童、女人等題材的畫作聞名。倫敦國立美術館自今年2月至5月舉辦「牟里尤:自畫像」一展,展出數件作品,包括目前存世的兩幅自畫像。
典藏多件拿破崙時期作品的蒙特婁美術館,策辦「拿破崙:藝術與皇宮生活」特展,探討如何透過視覺宣傳力量塑造政治事業。展場位於蒙特婁美術館的宏斯坦(Michal et Renata Hornstein)館廳二樓,展期至5月6日結束後,將依次巡迴至維吉尼亞美術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以及法國楓丹白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