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QAGOMA)主辦,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以泛亞太地區當代藝術創作為號召,今年已進入第九屆。本屆集結來自該地區卅國的八十名參展藝術家作品,期待以作品促使思考觀眾泛亞太區社會結構轉變與自身之關聯,繼而重新詮釋當代藝術的傳統定義。
大英博物館推出名為「我抗議」(I object)的展覽,透過知名記者兼諷刺雜誌編輯伊恩.希斯洛普(Ian Hislop)銳利的雙眼,帶領大眾一同追溯歷史洪流中,從美索不達米亞至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出現的抗議物品,藉此探討人民勇敢向當時的主流思潮提出異議的各種手法及藝術表現。
李振明作品〈綠光祭〉,山石外禿的群山中,樹影稀疏,曾幾何時,人類自私毀損的地球,就只剩烙印在山石的魚類化石與牛首骷髏。畫面裡非邏輯空閒,非錯置拼接,對比地表生態失序,人類已束手無策的慌亂,灰青的設色只剩生靈塗炭的唏噓。
陳柏梁作品〈昨日今日〉整個畫面矩形、圓形的幾何切割及拼貼模式,或交叉或重疊或相對錯落,畫家在大小圓形裡,描繪著古今各類的故事;而畫中最亮點的圓形中,兩位古代天真孩童提燈嬉戲,猶如古瓷上開光的畫面形式,更增添此畫古今對比的衝擊性。
劉長富作品〈春醒〉以迷濛的灰色調紫、赭色為樹幹,以粉綠、灰橄欖為葉子的主色,綴以石綠的光影色塊輝映在樹幹上,色彩斑斕,又帶神秘與浪漫,充分呈現出北國春天空氣中的清冷、迷濛,而此帶灰色調的高冷色彩打造了一個安詳平和、靜謐的世界。
1957至1972年間,情境主義國際(S.I.)構思「文化革命陣線」,透過使用遊戲的方式發起這項運動,成為對商品社會奇觀的根本批判。今日市場原則無所不在地滲透生活的各個領域時,「最危險的遊戲」在「五月風暴」的五十年後,再訪當年情境主義者們發起的運動,以及後來直接或間接被他們所推動的思潮。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推出的瓦納羅維奇回顧展,堪稱是截至目前為止藝術家作品最完整的呈現。自1970年代起,這位傳奇性的藝術家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範疇之廣橫跨攝影、繪畫、音樂、錄像、雕塑、寫作及社會運動。
藉奧地利藝術家克林姆及席勒逝世100週年,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布魯爾大樓於日前推出「著迷:克林姆、席勒與畢卡索筆下之裸」。該展展出大都會美術館「斯科菲爾德.塞耶」館藏約50幅「裸體」主題畫作,聚焦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克林姆及席勒筆下的赤裸人像。
馬克雷以蒙太奇手法,將過去百年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重新解構,並重組成時長廿四小時的影像裝置,各個特寫鏡頭的鐘錶所顯示的時間皆與實際時間吻合,使裝置本身成為一個與現實同步的時鐘,邀請觀者思考虛擬時間與現實時間的弔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