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的籌畫,桃園市立美術館轄下分館之橫山書法藝術館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於今年聯手推出「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首次於台灣系統性呈現韓國20世紀以來重要的書藝作品,敘述韓國現當代書藝的發展歷程。
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蔡佩桂擔任策展人,台北當代藝術館近期展覽「關係人」以#MeToo運動為背景,邀集十四組藝術家依據「探索」、「回應」和「修復」三大主題將展覽空間化身為議題的容器,透過展覽、工作坊和影展等形式探索每個人在這場運動中的角色和影響,企圖以「每個人都是『關係人』」做為回應。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首度來台大型個展5月初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盛大開幕,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RA)合作,邀請RA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北美館策展人吳昭瑩共同策畫,重現2022年於RA首展之同名展覽,完整呈現藝術家四十年來豐沛的創作能量。
吳柳半生行醫,半生悠遊於畫布的想像世界,他自覺猶如天地間的蜉蝣。蘇東坡在赤壁賦所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是吳柳此刻的心境。行醫數十年,彷彿潛伏人間,只為了在油彩世界燦爛一回。在滔滔大海裏,水母如蜉蝣般;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如蜉蝣般;面對生命的長河,吳柳感言其一生也如蜉蝣般渺小,但「朝聞道,夕死可矣」,在有生之年繼續在星海無垠中逍遙遊。
在這「失重的人型花園」裡,我們再現幻想中的自然,將信仰交付予自然。無限生長的意識,蔓延、交融,長成一朵朵散發獨特的香氣的花,整座花園被這獨有的精力填滿。在這「失重的人型花園」裡,我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享受著不被同化的自由。
來自台南府城的藝術工作者蘇俊吉,自1979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迄今持續探尋創作的新路向已漸近半個世紀。1992年獲楓葉獎國際水墨大賽銅楓獎後頗受激勵,但仍秉持「不重複自己,不抄襲他人」的初衷續做水墨與西方媒材的雙向嘗試。多年來歷經多種畫風的轉變,冀盼能畫出獨有的視覺符碼與自我風格。
2022年剛迎接八十大壽,並於台東美術館舉辦個展的江賢二,今攜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將太平洋一整片藍的大型新作帶引至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表示,本次策展團隊以藝術家深愛的古典音樂引聆,並以「湛」字為展覽主軸,帶出江賢二作品中的「深厚」、「透亮」以及豐富的音樂性。
黎志文為開拓臺灣現代石雕藝術重要代表藝術家。1949年生於香港,大學時選擇就讀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後至義大利著名的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Carrara)石礦區亨魯(Henraux)石雕工作室學習雕刻,在工作室見習期間使黎志文有機會接觸到如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野口勇(Isamu Noguchi)、彼得.卡耶拿(Pietro Cascella)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
2023年年末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大道無門─江明賢藝術歷程」,策展人葉國新將展覽劃分為五大子題:一、懷鄉記情;二、千江萬嶺;三、興詩化境;四、造心物外;五、無法墨章,策展從藝術家在作品題材及媒材運用上的變化,照見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異國文化薰陶的至深影響,再關注到藝術家如何回應文人畫師法自然、講求氣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