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畫廊台北空間隆重呈獻著名德國攝影藝術家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 Mühe)個展,為穆埃於台灣的首次畫廊展覽,展出2004至2018年的39件攝影作品。穆埃採用底片相機進行創作,透過仔細測量亮度和燈光,徘徊在「真相」和「建構」兩個概念之間,探究二戰後的德國歷史及身分認同,同時質疑攝影的力量和矛盾性。
周澄,字蓴波,1941年生於宜蘭羅東,齋名「慎獨草堂」、「小雪樓」、「鏡秋書屋」、「居山堂」。周澄英才早發,1954年即以13歲之齡加入頭城「八六書畫會」,從康灩泉學習國學詩文,也正式接觸書畫;1961年,考入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有幸隨侍江兆申老師浸淫書畫金石及詩詞典章,並於1963年正式成為江兆申靈漚館弟子,爾後又成為王壯為「玉照山房」高弟。
在台灣的藝術系譜中,黃騰輝正以旺盛的創作意志開拓屬於他自己的藝術類型。自從藝術家的培育逐漸進入學院體制,而社會也都使用學院的審美規範在理解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品質與價值以來,社會也已經逐漸忘記,人類藝術創作活動的出現早於學院制度,而這說明,藝術創作最重要是它的動機、力量與目的,來自於藝術家自己的身體表現力量。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舉辦的「2020鴻梅新人獎巡迴展」,以有別於以往的內容與形式,將於2020年9月14日至10月19日在國立交通大學藝文空間,及2020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在2020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隆重登場。
東方醫學專注於診斷和治療根本的根源問題上,而非治療外顯症狀,並認為每個人都有通過沉思和自我分析進行心靈修復的能力。韓國藝術家孫破(Sohn Paa)選擇以尋根的自我探究,透過「針灸」為媒介表現於繪畫和雕塑上,藉以尋求內心真理與美的境地。
南韓錄像藝術家李二男善用後現代的語彙,利用影像動態的特性,在他的錄像作品中,呈現著「自然與人工」、「過去與現在」的浮光掠影。如同李二男曾經提到的:「所有存活的物體終將消失」,他的錄像作品強調了這些畫面存在的瞬時性,物體消逝的可能,同時凸顯了存在的必然。
林珮淳從2006年開始創作「夏娃克隆」系列。「夏娃克隆」是她對於後人類的想像與詮釋,不僅呈現女性特質,更帶有宗教象徵,其作品雖仰賴大量數位技術,實是反諷、批評科技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
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的「來自北方的凝視─郭雪湖與他的南國世界」,獲得郭雪湖文教基金會鼎力協助,由東海大學助理教授吳超然策畫。此次展出的作品橫跨郭雪湖在臺灣及海外時期的精采鉅作,包括1927年首次獲得臺展入選的〈松壑飛泉〉、〈圓山附近〉色稿、1932年的〈薰苑〉,以及諸多鮮少曝光的花卉與旅遊寫生之作。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的「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去年比賽轉型,參賽作品不分組別及媒材限制。今年最高獎項「璞玉獎」由林芷吟、胡在晴、陳錦忠、林庭立、蔡名璨5位獲得。12位得獎者的作品將於8月26日起至9月6日於中正紀念堂4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