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春天《言:色》系列在臉書發表以來,當代美術攝影家游本寬從攝影家眼中看色彩、拍色彩、談色彩,秋天新作《之後》又從色彩中翻轉,提出游本寬對於「數位黑白影像」的新詮釋。游本寬《之後》(2024)的數位黑白美學觀,完全不同於類比影像的黑白美學觀。
2024年為漢寶德逝世十週年,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文化巨擘,文化部推動系列展覽,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辦理此次書法展覽呈現創作的完整面貌,藉此擴大展覽效益。在漢寶德的書法中,每一筆每一劃,如同建築的每一條線條,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創作者深沉的內涵與獨特的視角。
在當代藝術創作蓬勃發展之下,每個藝術創作者都在尋求自己的繪畫語言,透過視覺言語結合當代議題,呈現令人驚豔的作品。今年新北市美展,持續鼓勵創新表達個人獨特繪畫形式,並反映當今社會的各種現象。從差異與相對的各自表述觀點:從生命折射、社會關懷和議題的討論進而開展更廣闊更深入的藝術創作。
台北市立美術館於10月中推出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匯集五十一位藝術家的一百四十六件作品,並依循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劃分為五大主題:「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續開展|多貌」,呈現膠彩畫在台灣落地化之後的各種樣貌。
臺南市美術館1館「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於10月分開幕,展出這位台南在地代表藝術家豐富的創作及珍貴的文獻資料,不僅是對其生命歷程的回顧,更從中建立觀看與閱讀作品時的創新方式和視角。在空間與時間的層次多向度地呈現曾培堯交疊藝術創作與文獻資料的人生故事。
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DGs),呼籲全球攜手為永續努力。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在大墩文化中心設立SDGs特展專室,委請彰化師範大學的陳一凡教授籌畫「SDGs永續藝術策展計畫」,運用藝術倡導永續觀念,將SDGs轉化為美學語言,並激盪討論。系列展名為「穿透明日的靈光」,象徵永續創作態度下,藝術的靈光將穿透明天,激發改變世界的行動。
「凝結核-縱貫北中南的美術團體」特展,聚焦於臺陽美術協會、台灣中部美術協會及中華民國臺灣南部美術協會三大美協的發展歷程,並將之凝結展現於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此三大美協是臺灣代表性美術團體,發起者與核心成員亦名列臺灣美術史上的前輩藝術家,或為自成一格的名家大師。本次特展精選他們的風格之作計一百件,可謂臺灣美術的精華巡禮。
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在諸多條件的匯聚下,成為世界藝術之都,「留法」遂成為許多亞洲藝術家嚮往的藝術之旅。常玉在1921年隨著「勤工儉學」的浪潮抵達巴黎,躋身於第一代留法藝術家,也趕赴了1900年至1960年間因世界各地藝術家群聚而形成的「巴黎學派」盛會。
歷經三年的籌畫,桃園市立美術館轄下分館之橫山書法藝術館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於今年聯手推出「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首次於台灣系統性呈現韓國20世紀以來重要的書藝作品,敘述韓國現當代書藝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