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其他展訊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國際傳真
首頁
專題文章
作者專欄
藝術家專欄
國際傳真
國際傳真
畫廊模式的位移––價值多角化與外溢效應
隨著世界邁向與疫情共存,全球藝術市場逐步復甦,梳攏疫情已降的歐美產業消息,或可窺知後疫情時代畫廊模式位移的端倪。相關趨勢略可歸納為:一、畫廊走向更為多角化的價值建立方式;二、畫廊系統研發出對於既有商業模式外溢效應更具彈性與引領企圖的應用模式。
從加密貨幣到NFT––數位元宇宙國際競賽正式起跑
法國參議院在2月22日通過一條法規,將自主拍賣委員會改名為「拍賣行委員會」(Conseil des maisons de vente),並對其章程和監管範圍進行改革,除了負責監管法國拍賣行之外,還創立一個負責解決糾紛的獨立委員會,並允許拍賣師(commissaires-priseurs)
可以銷售「無形資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該法規確立了「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同等的法律地位,預計將間接性地推動NFT的數位市場。
「有毒」的慈善事業––關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展廳撤除「薩克勒」家族姓氏標識的反思
公立博物館的運營,在很大程度上須仰賴社會各界的捐款;人們也習以為常地認為,在博物館接受巨額捐款後,往往會以捐款人的姓名命名博物館的某處展示空間,以示敬意。但是,博物館接受捐款時,是否需要考慮捐款者的資金來源?
機制正義的治理轉向––永續發展的藝文共振(下)
檢視2021年對永續發展的討論,除了從環境正義的層面思考永續議題,歐美藝文界也浮現諸多對於機制公平性的討論,衍生出對於商業模式互利互惠(經濟力的永續)以及促進社會凝聚力(社會力的永續)的探討,這些思考將永續的概念擴延至機制層面的實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