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in AIT典藏作品介紹
黃致陽〈座千峰〉
現居北京的黃致陽以獨具風格的當代水墨為人所知,其作發展出既似人又如獸的有機形體,使色調純粹的墨彩於紙本上跳脫傳統框限,在變異的過程中轉化為尚未定義也不易定義的生命體,混沌、曖昧而難以辨明。部分作品則融合其他色彩的礦物顏料,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同時開拓水墨的當代語境。其水墨代表作品包括「肖孝形產房」系列、「Zoon」系列等作。
黃致陽 座千峰 2012 白色花崗岩 65×200×110cm
黃致陽透過水墨關注不斷變化的外在世界與人們的精神狀態之間或隱或顯的相互牽引,同樣的關懷亦體現於其以銅、石、竹等天然素材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之中,如以竹材製作的「桃花園―移動的山」系列、「水花」系列,以及以花崗岩創作的「座千峰」系列。 典藏於Art in AIT的白色花崗岩雕塑〈座千峰〉即出自「座千峰」系列,承襲其創作脈絡中常見的有機物造形,乍看之下好似人形靜臥於走道一側,然而趨近再看卻又不然:其形體以五個盤狀的岩石量體構成,每個量體之上又帶有漩渦般的紋路,彷彿宇宙中各自散落的星系,在藝術家的妙手之下集結在一起,因而打破你我之間的界線,融為一體;而若將其紋路視為獨立的纖細線條,則該雕塑又不再是五個盤狀物的集合體,而是由具有質量的棉線不斷迂迴、纏繞,從極小的棉線盤纏為巨大的圓,再不斷延伸、扭纏出另外四個圓,好似柔軟可觸;該作雖未佔據太大空間,實際重量卻十分驚人,視覺所帶來的印象與真實的感知繼而產生落差。而作品貌似人形卻又非人,彷若有機物卻又可辨識為無機物的特質,正呼應藝術家融貫道、佛、儒,講求萬事萬物皆為和諧一體的思維。
萊恩.麥金尼斯〈無題(台灣印象)〉
生長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灘市的萊恩.麥金尼斯,自幼便受當地衝浪與滑板文化的耳濡目染,而且將這些屬於街頭、流行文化的元素牢記於心。麥金尼斯八歲時已展現對藝術創作的高度熱誠,並且在他自製的圖畫故事書中,以整齊清晰的筆跡寫道:「如果我是一座迷宮,我將難以破解。」這樣的自我認知也真實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麥金尼斯的作品以飽含豐富語彙的原創圖象廣為人知,或許因為他在就讀賓夕法尼亞州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期間曾在安迪.沃荷美術館實習並擔任策展助理,使得他作品中洋溢的活潑色彩及視覺符號都帶著普普藝術的風味。此外,麥金尼斯也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融合公共標誌、企業識別標誌和當代象徵符號的視覺語言,透過繪畫、雕塑、裝置、書籍的創作,將日常生活及流行文化中的視覺圖象提昇到藝術層次。他曾說到:「我想嘗試用冰冷而權威式的圖象語彙,傳達複雜而詩意的概念。我專注於形狀、線條、顏色和構圖,以求在簡化的二維圖象中傳達意義。如此一來,這幅畫便在抽象和再現之間有了生命。」
萊恩.麥金尼斯 無題(台灣印象) 2017 壓克力亞麻布 213.4×152.4cm×6
橫掛於美國在台協會大廳入口牆面、氣勢磅礡的壁畫〈無題(台灣印象)〉,共以六幅系列畫作組成。畫面充滿五顏六色、層次繁複的視覺符號,但走近一看,是麥金尼斯精心挑選的一百種反映台灣歷史文化演變的代表性符號,包括野柳的女王頭、摩托車、各式廟宇、多位神明形象、原住民族圖象、梅花、猴子、蝴蝶等。麥金尼斯靈活地為這一百種代表符號填上色彩、設計尺寸,再巧妙地彙編拼貼成畫,這般精采的安排不僅挑戰觀者對符號的既定感知與認識,更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譜出台灣當代面貌的淘氣風味。
傅申〈荀子勸學〉
〈荀子勸學〉取自《荀子》的〈勸學〉篇,為傅申生平尺幅最大之創作,長約5公尺,寬逾2公尺,是AIT新館的鎮館之寶。此作所引語句:「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除了呼應傅申勤勤勉勉、積沙成塔的治學態度,並期許學子以同樣勤懇的態度為學,更隱喻台美雙方穩健踏實地培養信任及默契,使彼此關係日漸穩固與堅實。
傅申 荀子勸學 2017 墨、宣紙 240×530cm
〈荀子勸學〉一作為傅申應Art in AIT之邀所作,期待傳世之餘,藝物家亦透過其創作回顧1950年代美國給予台灣的經濟援助,藉此表達心中感佩。此外,藝術家與美國間淵源深厚,曾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美術考古研究所博士學位,並分別於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及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佛利爾藝廊(Freer Gallery of Art)與沙可樂藝廊(Arthur M. Sackler Gallery)擔任藝術史副教授與中國藝術部策展人等職,在美國對於中國傳統書畫與篆刻藝術的推廣不遺餘力,許多當地人士對書畫與篆刻之所以有所接觸及了解,傅申在其中可謂扮演功不可沒的角色。
座落在場館中接近中央的位置,無論是尺幅或是從運筆中自然流露的氣勢來看,這件作品都相當壯觀。深刻而濃烈的墨色映現創作者對於為學不屈不撓的堅持,長年來堅守信念、深信不疑;在帶有力道的三字「不積跬」穩健落筆後,其開闊胸懷與昂揚心念於「步」字展露無疑,落下的「無以致」更顯神采飛揚、自信非凡。行文至「千」字,大有川流一瀉千里之態勢,再以「里」字短暫收尾,重續累積的進程,步伐不大卻堅持前行的「不積小流」慢慢匯聚,在「無以成」三字再度開闊起來,終成浩瀚而博大精深的「江海」。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2〉
懸掛於AIT內部的大尺幅抽象畫作〈吟唱的河流2〉是以油彩及壓克力顏料繪製而成,長達9公尺、寬約2公尺,為藝術家王淑鈴受Art in AIT邀請,耗時一年半所作。藝術家先前曾赴英國攻讀藝術,分別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透過她於創作上自如運用的技法,可見其受西方藝術薰陶之深。藝術家出身台中市清水區,從小成長於農村環境,深受民間風土與信仰影響,即便日後以所學的西洋抽象技法進行創作,兒時的成長背景亦已融入作品當中,是東西文化彼此交融的具體呈現。
王淑鈴 吟唱的河流2 2017 油彩、壓克力畫布 193×900cm
〈吟唱的河流2〉為藝術家回顧兒時記憶,梳理當年數次遠足至清水大甲溪的記憶片段及感受,在回望之際亦反思過去與現今河流的改變、促成改變的種種因素、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河流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藝術家經由創作的過程進一步思考:河流為人們帶來什麼?而人們又以何種方式對待河流,是否給予它恰當而合理的回饋?
在乍見作品之際,即可見到畫面上壯闊的河水不斷向前奔湧,氣勢撼動人心;而畫布上看似恣意揮灑的線條,則在筆畫本身以及其間的空隙創造出空間感,於平面畫幅中營造出立體向度,賦予河流及天空彷若永無止盡的深邃感。在色彩運用上,其鮮明對比的黃色與藍色既彼此折衝,更不斷產生互動與對話,二者之間雜揉斑駁的紅色與綠色,並於畫面上引渡各種鳥類及昆蟲的輪廓;藝術家兒時記憶中詩歌般的河流、在鄉間恣意鳴響與躍動的動物,遂於觀者眼前栩栩如生地顯現,同時呼喚觀者投入自身的生活經驗,譜出河水多重奏的吟唱。
亞當.索倫森〈峽谷〉
深受山水畫與19世紀浪漫主義的豐富傳統影響,亞當.索倫森的作品擷取自世界各地紛呈的職業繪畫傳統及大眾流行品味,融會貫通後進一步具體呈現出其獨特的藝術視角;視野中的景象既深植於寫實風景,又被藝術家賦予豐富的想像,展現出介於寫實與抽線之間的獨特世界面貌。出生於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市、在賓州的蓋茲堡市成長的索倫森,一生扎根於藝術。他自紐約阿爾菲德大學(Alfred University)美術學院畢業後,還前往佛羅倫斯國際藝術工作室修得繪畫學士後學位。於求學時期及創作生涯中深受日本浮世繪版畫、哈德遜河畫派及美西畫派影響的索倫森,在多方刺激及多元藝術風格之中開闢出一條獨屬自己的藝術表現手法,於崇高的神聖之域及幻想出塵的境界之間,達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平衡。
亞當.索倫森 峽谷 2017 油彩油畫紙 90×150cm×3
由AIT典藏的〈峽谷〉可謂將索倫森之藝術手法表露無遺的佳作。橫掛於協會員工餐廳的〈峽谷〉,以生機盎然、洋溢光輝的綠意吸引觀者眼光,從畫面中熟悉的山稜輪廓,不難看出這是藝術家對台灣著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亮眼詮釋。索倫森以翠綠及蔚藍的油彩於畫布上細心疊出一座座山峰,清澈的湖水則如明鏡般倒映著山脈綿延的線條。畫作整體散發出一股使人放鬆、回歸大自然的清新感,卻又在一些意象不到的地方以紫色、粉紅色,橘色、黃色等不同於傳統山水畫的色調,創造出中西合璧、融古於今的超現實微妙感。不僅完美地融入餐廳的輕鬆氛圍,更處處給予觀者驚喜亮點。AIT文化新聞組美國文化中心主任區毅良也表示:「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連恩.推查爾〈日間動物園〉
來自美國布魯克林的藝術家連恩.推查爾,以獨特的創作方式探討藝術與自然、文化、建築及空間等複雜主題。自鹽湖城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獲得美術學士學位後,推查爾繼續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進修,獲美術碩士學位,並曾在紐約Greenberg Van Doren藝廊、White Box藝廊,華盛頓特區的Cocoran藝廊和巴黎G-Module畫廊等諸多重要藝術空間舉辦個展。其作品靈活運用出現於歷史及當代建築空間中的特殊圖象、造形及都會環境裡多重元素,開創出一條探索大自然的嶄新路徑。推查爾將擷取自地標建物上的裝飾、山形牆、簷口等視覺語彙,融合截然不同的大自然主題,例如飛鳥、斜眼猴臉、卡通造形植物及花朵等,創造出人為建設與自然造物的之間的豐富對話。
連恩.推查爾 日間動物園 2017 顏料、蠟、切割材料、板材 152.4×152.4cm
推查爾的創作時常先以建築框架的結構建立畫面感,以數十個互相嵌合及並置的圖案填滿框架中的空間,有時因填入畫面之中的元素過多,在遠觀的時候甚至會營造出一種密集、緊張的能量。唯有走近作品仔細觀察時,畫面中複雜的剪裁圖案及形貌才得以顯露出來,而作品的對稱性則將觀者的視線牢牢聚焦於畫面中心。典藏於AIT走廊的〈日間動物園〉,即運用鏤空剪紙技法及壓克力顏料,詮釋呈現台灣的原生動物及代表性圖騰,也是向中國的剪紙傳統及愛德華.希克(Edward Hicks)的「和平王國」系列致敬。〈日間動物園〉中除了可見木柵動物園的各樣生物,例如猴子、紅鶴、蝴蝶等,在畫面左上角還可見廣受旅客愛戴的貓空纜車,給人一種非常當代、親切的活潑印象。
伊莎貝爾.勒梅〈世外桃源〉
藝術家伊莎貝爾.勒梅成長於加拿大魁北克省,在北部荒野小木屋度過的童年時光,奠定了她與大自然的緊密牽繫及羈絆,而在廣告業的十五年經歷,則讓她磨出了一套自己獨有的視覺語彙。離開廣告業後,勒梅決定全心投入藝術創作,從起先重拾繪畫、到後來投入攝影,一路的旅程中,勒梅從未斷開自己與大自然的親暱關係,反倒使大自然成為其創作的靈感源頭及重要角色。勒梅的創作運用高科技進行超高數位攝影的拼貼,創作的過程反映出其遍行全球的探險旅行,以及旅程中積累的大量影像。這些影像素材經過她仔細檢視、去蕪存菁後,薈集成華美的巴洛克場景,形成對自然無上威嚴及慷慨的崇高敬意。
伊莎貝爾.勒梅 世外桃源 2018 數位印刷 396.2×743cm
懸掛於開放會議室、休息空間中的〈世外桃源〉以不勝枚舉的台灣植物、花朵、草木組成,高數位的清晰攝影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細節。當觀者遠觀這件作品時,則可見一隻由花草樹木所組成的巨龍:彎曲的身體、細長的龍鬚及明亮的龍珠在一瞬間躍上畫面。勒梅曾針對此作說道:「這幅7.5公尺的壁畫〈世外桃源〉,記錄了我在台灣的發現之旅,並捕捉到它深邃而獨特的自然面貌。能親眼看見島上諸多令人屏息的自然之美,是這趟旅行最大的收穫。台灣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植物、動物與生態環境、大理石山脈、濕地和珊瑚礁等,都給予我源源不絕的靈感。台灣人民很珍惜他們島上的自然財富,在這方寸之地仍保留了70%無人居住或為自然保護的棲地。禮讚自然是我創作的核心理念,因此我想向台灣人民對自然的承諾和明智的決定致上敬意。」
鄭麗雲〈向女性藝術家致敬〉
鄭麗雲旅美生活逾卅年,作品亦長期於各國大使館展出。此次她應邀以花為主題進行創作,挑選具有台灣地方代表性的木槿花,佐以常見的鐵線蓮以及六瓣百合,大朵大朵地以綻放的姿態迎接前來的訪客。
鄭麗雲透過花的形象創作,亦是藉此向女性藝術家致意,並回溯其當年赴美的初衷:在1980年代,台灣社會仍存在著嚴重的性別不平等,對於女性的歧見無處不在,而在當時的美國,女性主義則正處於風起雲湧的時期,藝術家遂前往美國,置身於性別運動更加活躍、對女性相對友善的環境中,自由開展其創作,並透過藝術持續關注女性權益與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除了近期創作中以花代表每種不同性格的女人之外,鄭麗雲亦曾以大山大海等元素向女性主義致敬,透過自然界的不同面向,呼應女性或堅毅或柔軟的多種面貌。
鄭麗雲 向女性藝術家致敬 2018 油彩亞麻布 150×150cm×5
藝術家的關注焦點從山海轉向花卉,其契機在於2015年一次返台的經驗。當時藝術家為療傷而回到陽明山靜養,眼前的風景自紐約州一片白茫的雪景變換為色彩繽紛的百花爭豔,促使藝術家起心動念,以花為題材進行創作。而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並未以一般的方形畫布描繪花朵,反倒自基底材本身著手,徹底形塑花的造形。鄭麗雲透過線鋸機將木板及增厚用的三夾板裁切為花朵形狀,在木板後方裝設十字形架子,而為使畫布裹上木板時能夠貼合、不起皺摺,更在包裹的過程中結合批土,讓畫幅更加平整;最後在其上層層疊起,再以刮刀細膩繪出帶有柔暖色彩的紋路,也象徵藝術家創作過程中心思的轉折,敏於感知的同時敞開胸懷,欣然接納多元文化的匯流。(全文閱讀530期藝術家雜誌)
【7月特別報導│AIT新館藝術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