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始 萬象奧義
撰文│林純雅.圖版提供│AMKK(東信、花樹研究所)(《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4月號139期)

對於眼觀地圖之人而言,可將地球視為浮在汪洋上的一朵花。

在1808年《亞洲研究》(Asiatic Researches)刊載的《論印度教的地理系統》長篇論文中,印度教學者法蘭西斯.韋福德(Francis Wilford)讓西方世界首度一探古印度的地理觀念,「以浮在汪洋上的一朵蓮花(Nymphaea或Lotus)此一象徵來描述世界。」
韋福德在該文附錄中特別為讀者提供這朵「世界蓮花」繪圖,在文章中說明「毘濕奴神沉睡海底,從肚臍裡長出花莖;花朵則被形容為梵天(或人類)的搖籃。種子是須彌(山)……,四片花萼則是朝四大方位舒展開來的四大部洲(dwipas,或大陸)。」
若將「世界是一朵花」的意象斥為天真,或僅僅視為一種浪漫情懷,那可就錯了。相反地,必須連帶想到,蓮花乃是複雜且嚴謹的印度教象徵,與世界是一顆蛋的意象緊密連結。《梨俱吠陀》(Rig Veda)經文中提到,世界從祂身上誕生的那位天王,乃是從「混沌之水」浮出,或是來自「強盛之水」的一枚「黃金胚胎」(Hiranyagarbha)。
這些神話故事底蘊的一種抽象概念,即是:猶如生命體的發展,世界是來自一個胚胎、一顆蛋,或是差不多或實際包在蛋裡的一枚胚胎,在某次類似大爆炸中擴展開來。因此緣故,浮在一塘靜水表面的卵形蓮花苞,就象徵著浮在太初水面的一顆蛋。此一新穎類比,加上「黃金胚胎」被視為梵天、而蛋即為其居所這般意象,就可以解釋古印度最著名的一則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