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mediale 2019的移情作用+
CTM 2019實驗音樂與藝術節
transmediale 2019開幕現場一景
(Photo: Laura Fiorio)©transmediale, CC BY-SA 4.0 Some rights reserved
transmediale 2019
transmediale─柏林藝術與數位文化節(transmediale - festival for art and digital culture berlin,以下簡稱「transmediale」)今年邁入第卅二屆,關注核心以「情感」(emotions)與「同理心」(empathy)為主,探討感覺(feelings)如何成為科技製作的對象,並提問情感與同理心在數位文化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一切都很好」:在政治動盪的時候,自滿情緒可以像解除武裝一樣傲慢。「是什麼讓你感動?」:指涉情緒反應,此外也指涉基礎設施和美學如何影響情感,成為被動員做為今日的一股政治力量。「感覺的結構」:做事的方式,流行的情感,以及在雷達下飛揚並表達新興文化形式的言論。
transmediale 2019開幕活動「感覺的結構」現場一景
(Photo: Laura Fiorio)©transmediale, CC BY-SA 4.0 Some rights reserved
以上引號內文字如同廣告式的標語,是2019年transmediale各子項目的標題。但本屆transmediale卻是十幾年來第一次沒有總主題的一年,不是因為沒有堅持基本原則,而是今年的transmediale希望強調當今數位文化的情感維度,聚焦大量不同的生活體驗與學習環境的創作,以突顯「創發的可能性」,而非用一個封閉的意義去闡釋、回應當今這個重要的時代。
另外一個重大的改變是,今年transmediale拒絕使用Facebook來宣傳活動。Facebook因為洩漏個資問題而充滿許多隱私安全的隱憂,去年10月,transmediale發布正式聲明稿,表示Facebook其技術架構和商業模式,與其對通訊形式、隱私和藝術媒體製作等立場互相矛盾,故於今年改用官方網站與Telegram宣傳。Telegram的資訊與訊息完全加密,不會有被盜取內容的疑慮,再加上訊息更新即時,可隨時查詢當下的講座活動,不容易錯失扼腕,頁面比起Facebooke更加清楚,不會掉入爆炸的資訊中,找不到使用者最需要的訊息。
今年transmediale透過讀書會、工作坊、開放式教育和表演等高度的參與式學習過程,轉向以情感/感情為訴求,探討科技、數位文化中較為感性的層面,強調科技並非總是冰冷無情。科技與情感絕非二元對立,而更像是一體的兩面,人類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學著適應與調整自己的情感。而在整個世界趨向社交媒體化之時,情感如何被動員成為一股政治力量?今年transmediale的主題聚焦在如何把情感轉化為設計對象,並探討情感、同理心、移情作用或惻隱之心在數位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近來很多新媒體類的作品都會談到「同理心」這個議題,如日裔英國藝術家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2018年的新作直接使用「Empathy」為作品名稱,賽羲.埃文斯(Cécile B. Evans)2017至2018年的作品〈Amos’ World〉同樣談論科技與同理心的議題。筆者認為,在不斷進步的科技時代中,人類試著調適自己的情感,並在這過程中慢慢建立「數位」同理心;情感不會、也不可能是虛擬的,當我們看著社交媒體上的文字或影像,心中激起的感受、獲得的感動是無比真實的,不論我們現在所接受的一切事物來自多麼高科技的媒介,內心油然而生的反應都是最直接、無法造假的。換言之,虛擬與真實早已是過時的二元分類,情感與同理心亦不能分為虛擬或真實。唯有真誠的情感,在社群媒體的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效果。
「如何擾亂自己:在創業之家的生活」論壇現場一景
(Photo: Laura Fiorio)©transmediale, CC BY-SA 4.0 Some rights reserved
在數位文化中的共享經濟發展,是科技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另外一個例子。transmediale於3月2日舉辦的其中一場論壇「如何擾亂自己:在創業之家的生活」,即討論Airbnb、Uber、TaskRabbit等共享經濟平台,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而因為共享也讓閒置的物件(車、房子、人力)能充分被利用,快速變化的零售產業讓消費者得利於共享經濟,藉由使用這樣的平台獲得更彈性、更低價的服務。例如2017年IKEA併購 零工平台TaskRabbit之後,即可用手機APP幫忙找人組裝家具。論壇中討論關於「創業之家」(Entrepreneurial Home)的幾個關鍵概念,「創業之家」意指一個進化的共同工作空間,人們可以在不離開家的情況下整合生活、睡眠、工作、網路。論壇邀請來自社會學,人類學,建築理論和政治學等領域的企業家和學者,根據塔鄔麗烏德(Marta Dauli t)和施亞鄔莉德(Viktorija Šiaulyt)的紀錄片和研究計畫「美好生活」中的場面來架構整場對談。(全文閱讀527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科技.藝術.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