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考古裡的心靈現象
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著魔:儀式、魔法、巫術」大展
撰文│賴志婷.圖版提供│Ashomolean Museum(《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1月號134期)
「那個世界是如此嶄新,許多東西都還未取名,提及時得用手去指,方能陳述。」在《百年孤寂》第一章裡,馬奎斯是這麼形容美洲新大陸的。早於宗教與科學間的混沌之初,便有了「魔法」的紀元,在兩造的光譜曖昧游移了好幾個世紀,誕生煉金術、巫術、魔法等早期的神祕學。至於那些關於魔法的「化石」,當代的我們依然能在存放物質文化的陳列室中窺得那些古今皆然、對生存的好奇、恐懼和慾望,「著魔:儀式、魔法、巫術」展出180件英國境內博物館自12世紀至當代的精選展品,件件皆回溯魔法於時序變遷的形貌中,對現代性的未來指向。
15世紀金製的愛情鎖物件,刻有「不後悔」的字符 Gold locket in the form of a miniature padlock with the inscription‘sauns repentir’(without regret), English or French, 1.3cmx1.8cm, mid- to late-15th century© British Museum, London窺見人類史的魔法軌跡
「你有護身符嗎?」、「你碰過木頭嗎?」、「你願意刺心愛的人的照片嗎?」、「為什麼要冒險?」展覽之始拋出了四個問題,以戲劇性的鋪陳將物件穿針引線,引導觀者一同感受自12世紀至當代社會對迷信的存有心理,沉浸式地帶領觀眾體驗魔法的前沿與實驗年代。
展覽從中世紀的宇宙觀揭開,在黑暗大陸的中古紀元,無法抵抗的瘟疫傳播和孩童的早逝,衝擊著群眾日常的生活,魔法的介入成為了生活的史詩式救贖,小至健康,大至戰爭,都仰賴著神祕占卜,渴求命運的轉變和焦慮的緩解,成為了對魔法的期待。
而占卜在中世紀有著智慧的象徵,14世紀開始,已有律法要求許多城邦的化學家,在施行手術前計算出月蝕的週期,魔法師和占星師都在中古時期的大學中進行研究,其中伊萊亞斯.阿什莫爾 (Elias Ashmole, 1617-1692)還曾擔任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的諮詢對象,約翰.迪伊(John Dee, 1527-1608)亦曾擔任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御前占星師,他的紫色水晶球是本次展出的重點展品──宣稱受贈於天使烏列,盛傳這只由石英和金屬製成的水晶球能抵禦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