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設計盡現微物之美
曾熙凱的創意思維
撰文/詹立群.圖版提供/曾熙凱(《藝術收藏+設計》107年8月號131期)
雖然頂著2013年米蘭家具展的獲獎光環,但設計師曾熙凱並不急著為自己下定義,溫和訴說著「找自己」的留學經驗、「設計即藝術」的創業歷程,以及「想為台灣做點什麼」的心念,所帶來的創意契機。他的腦袋中彷彿有種特殊的迴路,從生活中觀察並汲取各種議題,即使是電視上反覆播放的新聞節目,在他眼中仍充滿詩意,也許並非及時地發想,卻是永不遺忘的醞釀與發酵,等待時機成熟的回應。
曾熙凱
曾熙凱家裡經營印刷廠,小時候的他常要幫忙摺疊印刷好的說明書。「折好一張爸爸給我一毛錢,但是必須折得非常工整,養成我對細節的考究。」這位2001年的末代聯考生原本要就讀平面設計系,卻陰錯陽差進了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他記得當時要交模型作業,「同學都還沒有什麼概念,我就已經知道不能放過細節。」
曾熙凱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第一件作品是一道門
後來他繼續攻讀台科大設計研究所,曾心儀素描技法強大的老師,「那段時期我認同的是外在造型,直到閱讀《米蘭的椅子》一書,觸動另番思考:我們讀的設計史都來自歐洲,每樣產品其來有自,卻無法解釋台灣現象:從2000到2008年間,是台灣大量生產電子產品的工業設計巔峰,而設計師卻沒有發揮的空間。」
右圖 「大城小食」組件圖; 左圖 Eataipei食物設計展
適逢教育部提供進修機會,他抱著這樣的疑惑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產品設計學系進修。「我找到了答案:設計應有的藝術高度與動機(Motivation)。RCA對於藝術與設計並不分界,甚至是藝術大於設計。同樣的物件可以被放在不同的領域,關鍵在於如何被詮釋。而台灣兩者卻是壁壘分明。」
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