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實驗音樂與藝術節作品選介
厄內斯特.柏克、克里斯托夫.溫克勒、group A∣厄內斯特.柏克─全面的表現主義者
厄內斯特.柏克是一位難以界定的創作者。柏克與其妻皆師事於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他是二戰前「表現性舞蹈」運動的要角,亦為即興舞蹈創作者、舞蹈治療的實踐者。柏克也深刻地涉入到左翼政治,並鑽研佛學。在他的創作當中,不難見到時代的躁動在他的舞步中留下的印記。
柏克較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是在電子、實驗音樂方面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留下了鮮為人知卻卓越非凡的成就。在躲避納粹流亡至倫敦之後,柏克開始在工作室裡著手為自己的舞蹈創作配樂。這些配樂的製作手法則是「具體/具象音樂」。與「具體/具象音樂」相對的為抽象音樂,也就是採取樂譜記號,並將其轉換為實際的演奏聲響。具體音樂則是直接採集(錄製)自然發出的聲響,並對其進行後製編輯(變速、調頻、蒙太奇),以達到所需要的效果。
〈全面的表現主義者〉演出紀錄 ©CTM Udo Siegfriedt
柏克使用的載體則為錄音磁帶。在那個時代,不管是歐陸或英國,皆有以磁帶加上後製,製作實驗音樂或廣播劇的嘗試。柏克則是進一步將這些聲響與自己的舞蹈創作結合。他的舞蹈動作多採集自日常生活中的肢體語言,同時,他也從日常物件中的聲響提煉出適合的音樂來搭配這些動作,譬如說水壺蓋旋轉的聲音,敲擊鐵鍋的聲音。柏克廣泛收集非西方打擊樂器的聲音速才,更為他的聲響資料庫增色不少。他的聲音創作總是跨界結合的,除了自己的舞蹈外,也和其他作曲家、詩人、視覺藝術家及電影工作者有許多合作。
柏克去世後,他所有的聲響創作都被蒐藏在科隆市的檔案館中。此檔案館卻在2009遭遇倒塌意外,使得大多數的柏克相關典藏資料皆付之一炬。幸而一位有遠見的音樂學者早在2003年就將大部分的磁帶數位化,雖然原始的聲響未能完全留下,但尚能使這些創作不致消失於歷史洪流中。
此次CTM的展演中,觀眾可以看到柏克舞蹈的紀錄照片,並聆聽自一百五十餘首創作中挑出來的音樂選輯。在編舞家溫克勒的策畫下,八支柏克的舞碼在HAU劇院重現。策展人更邀請了日本的實驗音樂雙人組合group A,以柏克的聲音資料採樣,現場與舞蹈表演同步進行聲音的演出。在最後一支舞碼〈Seci-Ice; 迷幻的表演〉中,兩位聲音表演者亦在編排之下與舞者們登台共舞一段。聲響效果、道具再到舞者的肢體,粗獷、大範圍且激烈的質地,提醒觀眾這些創作誕生於激烈變革的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
多年後柏克重新聆聽自己的創作,曾大感驚奇地寫道:「真的是我創造了這些,反映了一個狂亂而不受控制的世界的音畫(music-paintings)嗎?」。柏克其實無須懷疑,因為直到今日,他的創作依舊全面性地從視覺到聽覺,震懾著觀眾席上的人們。
開幕表演現場紀錄 ©CTM Camille Blake
賈斯.克萊頓∣朱利烏斯.伊士曼的紀念晚宴
朱利烏斯.伊士曼受過良好的古典音樂訓練,亦是有色人種及同志。外在的軀殼、身受的教育以及與當時思潮間的碰撞所加深的矛盾,完全地反映在他的樂曲之中──極簡的動機與樂章構成,卻帶有暴烈的情緒,以及與樂曲毫不相符,挑釁而直接的曲名〈邪惡的黑鬼〉、〈瘋狂的黑鬼〉與〈同志游擊隊〉(Gay Guerrilla)等。這些曲譜一方面經過兩位演奏家之手演奏出來,另一端則是被收為訊號後,克萊頓現場即時混音播送。兩種聲響厚重地疊加在一起,一樣湊成了當年伊士曼譜曲時使用四架鋼琴的原意,卻是數位訊號與樂器聲響的組合。
歐拉弗.尼可萊 ©CTM Camille Blake
歐拉弗.尼可萊(Olaf Nicolai)、泰奧.納畢西特(Theo Nabicht)∣林中之鳥
歐拉弗.尼可萊與音樂家納畢西特合作的這件作品,曾在文件展的廣播電台計畫中播放,並發行唱片。作品名稱出自於韓波(Arthur Rimbaud)詩作〈靈光集〉的句子,內容同時印在唱片的封面上:「林中有一隻鳥,其嗚叫聲招你駐足,使你臉紅。……最後,當你又餓又渴時,將有人把你驅逐」。唱片更附上地圖,標記有這些聲響的出處。
表演中除了納畢西特演奏的超低音薩克斯風外,尼可萊使用了許多蒐集自廣播電台所記錄的抗議、暴動及各式集會的背景聲響。在表演場地中,納畢西特置身場中央即興地、不間斷地吹奏不成調的聲音直到力竭,觀眾繞著他圍成一圈又一圈;歐拉弗.尼可萊則於後方DJ台,將採集自街頭的聲音播送出來。兩者相加,與其說是音樂,更像是一種採以聲音「造境」的表演。(全文閱讀515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