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學瑰麗再現
明燈:從威廉.莫里斯到麥金托什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2024年2月1日~5月26日
春日的北京,「明燈:從威廉.莫里斯到麥金托什」特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呈現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等藝術家創造的生活工藝美學。展覽匯聚近兩百件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機構藏品與私人收藏,鋪陳出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時期從書籍裝幀、插畫藝術,到家居染織、壁紙紋樣,再到金屬工藝、陶瓷裝飾、建築設計等領域的創作活力。
寄藏於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於「明燈:從威廉.莫里斯到麥金托什」展場一景
根據策展人劉木維所言,展覽主標題「明燈」取自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所著《建築的七盞明燈》,在此意指「設計的明燈」,不論是當時的美術工藝運動或今日的展覽,皆映射出現代設計的多元面貌,藉由「開卷有藝」、「紋藝青年」、「飾藝向心」、「藝美之瓷」、「藝味其從」和「現代建藝」六個主題,架構出各自獨立卻又彼此關聯的展區。展場巧妙地以牆面色調與形制呈現各個主題的特點,莫里斯在《生活中的次要藝術》(The Lesser Arts of Life)中如是說:「你房間中首要考慮的是牆壁,是它們造就了你的房子和家。」壁紙於是成為空間的主角、一個場域的核心,伴隨著綠色、紅棕色、藍色花紋和波浪紋飾等壁紙變化,空間布局與燈光映照出不同氛圍,而建築、家具、壁飾、日常物品等又彷彿融合成一個和諧整體。
單元名稱以「藝」字,搭配英文首寫字母組成的「Design」一詞,映現藝術與設計流動的語境,交疊展示出1851至1930年間的設計史歷程──以美術工藝運動為核心,向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裝飾藝術(Art Deco)乃至現代主義(Modernism)風格的發展。展覽起於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的水晶宮模型,結束於參照柯比意(Le Corbusier)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形態所搭建的展牆;從羅斯金《建築的七盞明燈》到柯比意的《走向新建築》,以建築理論和實踐做為伏線,勾勒出美術工藝運動從萌芽、式微到再度走向一段新旅程的設計史趨勢。
生活美學的工藝辨證
我願在吾輩藝術家與手工藝者的心中,點亮一盞「真理之燈」,亦即真實之精神。──約翰.羅斯金,《建築的七盞明燈》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曾多次舉辦與工藝、設計相關的展覽,或進行現代設計史的梳理,或見證時代與環境所投射出的設計萬花筒,每檔展覽都見證了藝術設計曾有的姿態。本次展覽回溯至美術工藝運動之始,展廳入口處的水晶宮模型做為設計之旅的序章,帶領觀者穿越時空,回到1851年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那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大不列顛以其帝國的疆域、海軍的力量以及工商業的進步主宰著世界。工業革命後帶來批量且高效快速的生產,使得水晶宮這座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的圓拱建築內,充滿制式化且粗製濫造的工業產品,缺乏功能性的考慮而滿盈繁複又矯揉造作的裝飾。面對工業革命對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造成的破壞,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因對傳統工藝和美的追求而聚集,把「藝術」和「美」放置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對抗資本主義和機械化生產帶來的「醜陋」;他們各自帶著獨特的視野和技巧,探尋著屬於時代的意識型態、工藝設計和藝術美學,在美術工藝運動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其名稱以1888年在英國成立的美術工藝展覽協會(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命名,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風格,傳達出對生活、設計和家居的新態度,以及對事物製造方式的重視。(全文閱讀588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