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出英國景象的當代藝術?
2023年英國泰納獎綜合觀察
英國泰納獎(Turner Prize)──這個長達將近四十年的獎項,曾將多名英國藝術家推上萬眾矚目的國際藝術圈舞台。做為一個發自英國的當代藝術獎項,其所承載的是什麼意義?2023年的四位入圍藝術家有從個人出發,也有從社會群體的聲音中去探討現今的英國社會,特別是脫歐之後的種種社會問題。本屆四位入圍藝術家分別是傑西.達林(Jesse Darling)、梁芝蘭(Ghislaine Leung)、羅里.皮爾格林(Rory Pilgrim)和芭芭拉.沃克(Barbara Walker),他們以藝術叩問現實,以不同的創作形式來回應當代世界的情勢。
羅里.皮爾格林&梁芝蘭
延續過去幾年泰納獎對藝術與社區連結的重視,皮爾格林的錄像作品〈木筏〉不意外地受到本屆評審團的青睞。由倫敦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委託製作,這部長達六十分鐘的影片是一部串聯七首歌曲的清唱表演,八位演出者來自綠鞋藝術團體(Green Shoes Arts)──該團致力於扶助弱勢的青年跟成年人,以工作坊的方式與他們合作,參與者皆為東倫敦巴金和戴根區的居民。
羅里.皮爾格林〈木筏〉於展場一景
(Photo: Angus Mill)
來自荷蘭但成長於英國的皮爾格林具音樂背景,但在求學過程中選擇了藝術科系。他自創作以來不斷地試問「什麼人需要藝術?」對他而言,藝術不只來自個人,參與式藝術因而成為他的創作核心。〈木筏〉從2019年冬天開始拍攝,歷時超過兩年半完成。在影片中,由藝術家凱瑟琳娜.羅蘭(Catherina Rowland)製作的動畫描繪了小人物跟隨木筏漂浮的旅程,歌曲表演來自巴金和戴根區青年舞蹈團(Barking & Dagenham Youth Dance)。參與者利用音樂、詩歌、舞蹈反思「木筏」的含義──該詞代表的是希望,整部片充滿「有些日子我們只需要創造自己的陽光」和「我的木筏一直是我的夢想」等具正面意義的語句。
除了錄像裝置,皮爾格林也同時展出運用鉛筆、蠟筆和彩色指甲油製作的圖畫、雕塑、木雕、手寫信件等,它們擴展了〈木筏〉所要討論的真切意義:關於人性及其脆弱,同時被化為力量。因為音樂與詩歌而聚集,皮爾格林的創作並非以自己為出發點,而是他人,他期望藉由藝術創作打造一個人們能夠暢所欲言並被仔細聆聽的空間。以藝術家的話來說:「創作一個不僅屬於我,而是不同聲音總和的藝術實踐。」
梁芝蘭作品於展場一景
(Photo: Angus Mill)
音樂對創作的影響同時可見於梁芝蘭的藝術實踐。她因2023年在哥本哈根的獨立藝術空間Simian舉辦的展覽「噴泉」而獲本屆泰納獎提名。該作是根據由藝術家所指稱的「樂譜」(score)創作完成的一件藝術品,這首樂譜簡單地註明:「在展覽空間安裝一個噴泉,以消除空間中的其他聲音。」梁芝蘭採用公共空間設計的策略來改變畫廊空間的聽覺體驗。以作曲與音樂間的關係為基礎,梁芝蘭的創作是來自於對「記譜是在什麼時候成為一首樂曲」的好奇,這樣的概念套用在藝術創作上,則是技術操作到最終完成的過程。就此,梁芝蘭創作使用一套引導性指示而完成的一系列作品。
為了「2023泰納獎」的展覽裝置,梁芝蘭讓展覽場地伊斯特本塔藝術中心(Towner Eastbourne)的布展團隊依照她所書寫的樂譜來完成整個展間,其中包含一座臨時性的噴泉、沿著一面牆排列的多組兒童玩具,穿過整個展間的則是曾用來消除煙霧的金屬通風管。在展間外,布展團隊同時在展覽場地的商店中安裝一台嬰兒監視器,向展覽現場直播梁芝蘭的工作室。
梁芝蘭〈公共雕塑2018〉陳列的是沿著一面牆排列的兒童玩具,其中包括迷你房屋、洗衣機和吸塵器。
(Photo: Angus Mill)
梁芝蘭的創作具高度概念性,但是從極為個人和貼身的經驗出發,探討做為母親與藝術家的兩種身分狀態,以及個人之於機構的關係。在〈公共雕塑2018〉中,藝術家將迷你版的房屋、吸塵器與洗衣機並列,這些兒童塑膠玩具代表的是家做為一個機構,在孩童幼小時就已於無形中建立了性別角色的固有定義。梁芝蘭藉由這些代表「家事」的玩具呈現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層面,另一方面則是身為藝術家在作品上所花的時間和勞動。「很多時候,製作藝術品或布展的時間都是無償的勞動」,梁芝蘭曾在一篇訪問中談道。從個人經驗出發,梁芝蘭的作品探討生活與工作的界線、創造力與工作力、個人與機構、技術與生產、時間與勞動,試問:我們是否都工作過量?
芭芭拉.沃克&傑西.達林
芭芭拉.沃克的大型壁畫同樣關乎時間與勞動。在「2023泰納獎」展覽中,她展出一整面牆的大型壁畫以及十幅素描紙本作品,畫中人物皆是英國疾風醜聞(Windrush scandal)的受害者。該事件爆發於2017年,當時《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至1973年間)從加勒比海殖民地移居英國的族群因政府修改移民法案而面臨被驅逐的命運。這群被稱為「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的英國人多半來自牙買加,「疾風」一詞的由來源自他們乘坐的帝國疾風號(HMT Empire Windrush),這是1948年第一艘載著這批移工來到英國的船隻。(全文閱讀585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