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風之際,駛向何處?
2023年利物浦雙年展「uMoya:失物的神聖回歸」
坐落在英格蘭西北邊,利物浦這座城市以其流行音樂與足球聞名,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來此朝聖,在披頭四發跡處的洞穴俱樂部(The Cavern Club)高歌著「Eleanor Rigby」;在前往足球場的路上並肩互喊著「You'll Never Walk Alone」(利物浦足球隊隊歌)。如此充滿活力的城市卻有一段黑暗的歷史:17世紀末,一名商人乘著第一艘奴隸船從利物浦出航,展開了探索非洲之行。到了下個世紀末,利物浦已成為英國最大的奴隸貿易港,在踐踏人權的黑金事業中獲取財富,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工業大城。
安聖惠 Ngialibalibade─致失落的神話 2023 於王子碼頭現場一景
(Photo: Mark McNulty)Courtesy of Liverpool Biennial
到了今日,英國以及世界各地皆帶著歉意面對曾經的奴隸貿易歷史,藝術界也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去處理該議題。第十二屆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展期至9月17日)策展人尼伊斯勒.姆邦瓦(Khanyisile Mbongwa)在其策展論述中提及來到利物浦那天,一陣風吹至她在的阿爾伯特碼頭(Royal Albert Dock),刺骨地入膚並在臉上留下雜揉歷史之淚的痕跡,這座城市的過去在她眼前如幻燈片般一張一張地被輪播。
來自南非的姆邦瓦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出發,將本屆雙年展命題為「uMoya:失物的神聖回歸」––「uMoya」在南非祖魯語中代表「靈魂、呼吸、空氣、氣候和風」,策展人邀請卅多位國際藝術家回應此主題,從最為基本而重要的「感受」看起,再深入至對殖民歷史與其留下之創傷的討論,同時呼籲重視祖傳的知識、智慧與治療。
奴隸貿易史的回溯和身體經驗
做為英國最大規模的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自首屆(1999)開辦以來就多次爬梳這座城市的歷史,特別是該城與殖民和帝國主義的緊密關係。在泰德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展場中,托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的作品〈液體化一個地方〉以抽象的語言召喚了那段黑暗的過去。該作由三塊巨大沉重的黑色結構體組成,每件由鋼、黃銅、鏡子和石墨製成,它們的幾何形狀讓人想起船體,看起來就像準備啟航的船隻。
戴森是一位來自美國紐約的藝術家,其創作以塑造感知空間而著名,特別是黑人對空間的體驗和對自然的感受。對於奴隸貿易史的處理並非戴森的第一次:2014年作品〈目擊地點:2(不歸之門)〉是以迦納一座被用作貿易站的城堡為原型,她重新構想了空間結構,打造出步上被迫成為奴隸的不歸路的最後一道門,邀請觀眾感受過去黑人奴隸所經歷的身心變化。
托克瓦斯.戴森 液體化一個地方 2021 於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展場一景
(Photo: Mark McNulty)Courtesy of Liverpool Biennial
〈液體化一個地方〉同樣是一個邀請觀眾前來感知之處。每塊結構體中心的三角形空隙指涉曾經被奴役的非洲人喪生的航道,然而這一能夠穿透的縫隙又被視為轉機,象徵一個出口或一處避難所,藉由水來解放身體;連結彼此,水可是夢魘,也能是希望。戴森以細膩的抽象語言創造出一個想像的空間,邀請觀眾在這曾是奴隸貿易啟程地的阿爾伯特港口闔上雙眼,展開與過去的直接對話。
同樣關乎黑人渡海的心境路程,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的畫作〈在兩者之間我的心是平衡的〉描繪了兩名坐在小船上的黑人女性,她們身著非洲傳統服飾並配戴頭飾,夾在中間的是堆疊如高塔般五顏六色的紙張,背對著身後波濤洶湧幾乎蓋過兩人頭頂的海水。這件創作於1991年的作品來自希米德的「復仇:五個場景的假面舞會」系列,其中包含十幅繪畫、一件裝置和一幅紙本作品,這系列作品呈現了藝術家對黑人女性在歷史中的角色的重新想像。希米德是英國黑人藝術運動的關鍵人物,其創作多從古典繪畫、殖民歷史與當代媒體中取材,翻轉黑人族群在過去文本中的形象,深入討論殖民主義、種族歧視和隱形的權力機制。
盧貝娜.希米德1992年作品〈第一幕,沒有地圖〉(左)、1991年作品〈在兩者之間我的心是平衡的〉
於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展場一景
(Photo: Mark McNulty)Courtesy of Liverpool Biennial
〈在兩者之間我的心是平衡的〉是基於法國畫家詹姆.迪索(James Tissot)創作於1877年的一幅蝕刻版畫(後發展成油彩作品〈樸茨茅斯造船廠〉),此作描繪一名英國士兵與兩名婦女坐在一艘小船上的景象。迪索的畫作暗示了該男子在兩名戀人之間左右為難的心境。希米德巧妙地採用其標題並賦予不同的含義,反映的是跨越海洋的非洲移民所面臨的身分和歸屬感的掙扎。此外,高疊的彩色紙張其實取代了迪索作品中士兵的位置,這兩位女性是坐在載著被撕碎的地圖,航向她們能自由發聲之處,拒絕傳統上由白人男性控制的知識系統。
從見證到哀悼的儀式
今年利物浦雙年展在展場選擇上也格外注重與過去的連結,如市中心的棉花交易所(Cotton Exchange)和位在斯坦利碼頭(Stanley Dock)的菸草倉庫(Tobacco Warehouse)皆與利物浦因奴隸貿易致富的歷史平行發展。後者是本屆雙年展首次使用的場地,這棟大型磚砌倉庫建於1898至1901年間,用於儲存當時利物浦進口的蘭姆酒和菸草,是殖民主義下最不可或缺的經濟來源。在此展出的藝術家藉由他們的創作回應過去,探索修復和治癒,撫平暴力歷史所造成的創傷。(全文閱讀580期藝術家雜誌)
第12屆利物浦雙年展首次將展場擴展到位在斯坦利碼頭的菸草倉庫,此大型磚砌倉庫與利物浦因奴隸貿易致富的歷史平行發展。圖為澳洲藝術家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為雙年展製作的戶外霓虹雕塑〈NGAAY SEE〉。
(Photo: Rob Battersby)Courtesy Liverpool Bienn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