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職:創作之外的營生日常
「正職」特展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伯蘭頓美術館/2023年2月19日~7月23日
想到藝術家的形象,映入腦中的意象多是一名遺世獨立、悉心捕捉模特兒神態的工作室場景。然而,軋著數個案子的斜槓人生,或許更符合多數創作者的日常。為了能夠營生並且賺取足夠的收入支撐創作:於這個案子擔任攝影師、在那檔展覽補位後製剪輯、每個學期於藝校兼任教職,這樣的「藝文打工人」應更切實地捕捉當代藝術創作者的營生常態。
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 Council England)2018年的報告《視覺藝術家的生計》(Livelihoods of Visual Artists)揭示了創作者的處境,近七成接受普查的藝術家表示:自己在創作本業之外,另須兼職維持生計。其中兩成受試者兼任三項以上的工作,近五成研究對象的正職則是在廣義藝術界謀取創作之外的生計。另一項歐盟於2020年發表的「藝術家和文創專業者地位與工作環境」(The statu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artist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fessionals)研究總結:這樣的斜槓(零工)經濟正在取代傳統的雇傭模式,逐漸成為文化創意經濟的主流。

曼努埃爾.A.羅德里格斯─德爾加多(Manuel A. Rodríguez-Delgado) 飛行員 2022 於「正職」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the artist(Photo: Manny Alcalá)

「正職」展場一景 (Photo: Manny Alcalá)
營生
位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伯蘭頓美術館(Blanton Museum of Art)「正職」一展,劍指創作者生存的實際境況,探究藝術家在創作之外、賴以為生的正職如何在技法、觀念、美學上影響創作,甚或因為兼職的機緣,得以對於某項產業取得第一手的洞見,進而成為藝術家創作時批判的對象。
這檔取材新穎、視角犀利的展覽是全美首個針對此項議題進行探討的大型群展,展出七十餘件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於各行各業任職(正職或兼職)的藝術家,涉及企業雇員、洗碗工、家具匠人、平面設計師、髮型師、護理師、律師、保姆等各色工作。展覽分門別類探討正職於不同行業的藝術家,其藝術表現如何受到他職的影響,並按照兼職的產業別區隔出藝文周邊工作、媒體出版廣告業、時尚設計業、服務業、醫療照護產業、金融科技與法律業等七大門類。
正職與創作的交織
展覽以一則小故事做為楔子,提綱挈領點出藝術家的正職與創作實踐之間的交織關係。故事是這樣的:1960年代的紐約正醞釀著戰後極簡藝術的新芽,這項藝術史著名的潮流就是在兼職的土壤中播下種子。一群年輕混跡藝術界志同道合的創作友人,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相遇,當時他們各自擔任美術館不同的行政與勤務職位,這群因工作認識的好友們時常交流對於藝術的看法,這樣的交流也逐步發展為孕育藝術史潮流的思想推手。
極簡藝術經典大師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即時常描述自己於紐約現代美術館擔任接待人員的經歷。這段為藝壇津津樂道的軼聞,讓美術館這個工作場域成為年輕藝術家們思想激盪的沃土,勒維特就是在這段時間認識了對其藝術實踐影響甚深的摯友們。這些在工作上認識的同好,包含以亮彩日光燈極簡雕塑裝置著名的丹.佛朗文(Dan Flavin,時任美術館電梯操作員)、以單色畫見長的羅伯特.瑞曼(Robert Ryman,時任駐警)、極簡藝術先鋒羅伯特.曼戈德(Robert Mangold,時任駐警與圖書館館員),以及日後大力主張觀念藝術去實體化(dematerialization)的藝評家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時任美術館圖書館館員)。

「正職」展場一景。 (Photo: Manny Alcalá)
右:丹.佛朗文 致塔特林紀念碑 1969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藏
這段於美術館工作的日子給予了這些年輕藝術家在實踐和觀念上密切交流的契機,這幾位好朋友無獨有偶,於同一時間發展出削減視覺語言、轉向低限媒材調度的手法,相互影響下各自進行系列性作品的探索,逐步開創出屬於那個時代的極簡美學語彙。展覽展出關於這個時期的探索,包含勒維特嘗試的「壁畫」(Wall Drawing)系列以及曼戈德的雙屏畫作等。時任詢問處與圖書館服務員的勒維特運用職務之便,向佛朗文推薦了關於俄國構成主義的書籍,佛朗文深受啟發,創作出金字塔形日光燈裝置〈致塔特林紀念碑〉致敬蘇俄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一作,也成為兼職場域與本身創作實踐相互作動下的產物。(全文閱讀576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