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其他展訊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紅色畫筆下的世俗百態––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艾麗絲.奈爾:以人為本」

  • 首頁
  • 專題文章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國際藝壇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2023年藝術家專輯
      • 10|醜現代性
      • 09|女性藝術家,以及那些未被言說的
      • 08|藝術中的生態意識
      • 07|致未來的記憶
      • 06|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
      • 05|黃土水的生命與雕塑
      • 04|永遠的畢卡索專輯
      • 03|近未來的科技、身體與生命想像
      • 02|李梅樹:真實之美
      • 01|2022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2年藝術家專輯
      • 12|權力的肖像與再建構
      • 11|第十四屆歐洲聲言展/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2022釜山雙年展
      • 10|咖啡文化與藝術家
      • 09|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 08|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 07|從繪畫看性別凝視的流轉與女性自覺
      • 06|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複調敘事:藝術做為抵抗之姿
      • 04|關於繆斯的再思考:身體與身分
      • 03|當代藝術的未來進行式
      • 02|虎年話虎
      • 01|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1年藝術家專輯
      • 12|希臘,從西方文明搖籃到現代國家
      • 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
      • 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
      • 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
      • 8|旅行的意義
      • 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
      • 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
      • 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
      • 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
      • 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
      • 2|末日與新生
      • 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
      • 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 10|2020秋季雙年展
      •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 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
      • 08|藝術與植物
      • 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
      • 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
      • 05|肖像與形象
      • 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
      • 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
      • 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
      • 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9 | The ARTOHOLIC 我為藝術狂.薩奇傳奇
    • 8 | RENDEZ-VOUS 藝遇.時代精神的領地
    • 7 | ARCHITECTURE: Fugues of the Time 建築,時代的賦格
    • 6 | GROW 迎綠而棲.萬物之生
    • 5 | BELONGING歸.屬
    • 4 | In the Black Fantastic 非裔能量.謀定而動
    • 3 | WANDERING 心之所嚮
    • 2 | EXTRAVAGANZA 藝見奇觀
    • 1│The HERITAGE 尚藝.擷萃蘊華
    • 2022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UNDERCURRENT 童話、私語與史詩
      • 11│Hallyu! The Korean Wave 韓流進行式
      • 10│TENENT 建立屬於我們時代的收藏
      • 9│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
      • 8│BOTANICAL: OBSERVING BEAUTY 綠之緣.植藝萬千
      • 7│EYECONIC WONDERS 天開奇想
      • 6│Ordinary Spectacles 日常奇觀
      • 5│GREEN UP:綠映璞真
      • 4│NFTs Are Booming NFT:
        數位時代的新關係美學
      • 3│MINDFLOW 原相.心流
      • 2│INTUITION & BEYOND 藝.無盡藏
      • 1│MOTHERHOOD 蓋婭.原生母性
    • 2021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SEEING KYOTO 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
      • 11│造局者 FRAMERS
      • 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
      • 9│綠之匯流 MOTHER NATURE
      • 8│WONDERLAND 奇境之遇
      • 7│ART X MUSIC 藝樂無界
      • 6│Beyond the Face: A New Approach to Portraiture 時代肖像
      • 5│Coding 悟/語
      • 4│Woven Cosmos 集智.寰宇之構
      • 3│The Constructors 顯世錄:境造時代
      • 2│Time Capsules 時光譜:美之軸承
      • 1│Art as Action 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
    • 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VISIONARY 未來已來
      • 11│DIALOGUE 對照記
      • 11│她:鏡觀時代 She & Her: Insights of the Art World
      • 10│啟世.現象為本
      • 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 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
      • 07│感性化外.夢奇地
      • 06│披光化影
      • 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
      • 04│自然劇場
      • 03│潮藝當道
      • 02│時代的探針
      • 01│探藝.共時與交感
    • 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美術之眼
      •  藝術市場
      •  圍場散步
      •  文化行政
      •  封面藝術家
      •  評藝廣場
      •  藝點觀察
      •  人類世藝術
      •  無牆藝術史
      •  生態女性主義與藝術
      •  國際傳真
      •  國際藝壇
      •  藝術動態
      •  策展論述
      •  當代藝術
      •  雕塑藝術
      •  攝影藝術
      •  書法藝術
      •  建築藝術
      •  宗教藝術
      •  展覽評介
      •  發現美術館
      •  創意陶藝
      •  新書出版
      • Art Taipei 2023特別報導
      •  Art Taipei 2022特別報導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藝術拍賣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品牌、科技、新思維
      •  以收藏.致未來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藝術史巡禮
      •  博物館巡禮
      •  設計微言
      •  哈佛隨筆
      •  魏蔚隨筆
      •  工藝美學
      •  綠與野專欄
      •  藝想創見

紅色畫筆下的世俗百態

艾麗絲.奈爾:以人為本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2021年9月17日~2022年2月6日

撰文/周亞澄.圖版提供/Museo Guggenheim Bilbao(藝術家2022年1月560期)
 

 艾麗絲.奈爾(Alice Neel)是一名十分與眾不同的藝術家,她對人的真實樣貌充滿好奇,終其一生以社會現實主義的方式直率地創作,其肖像畫總是精準再現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背景,使她成為戰後美國最具爭議的肖像畫家。2021年9月,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緊接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後所展出的特展「艾麗絲.奈爾:以人為本」,是首次於西班牙舉辦的奈爾回顧展,透過約百幅油畫、素描和水彩,涵蓋奈爾完整的創作生涯,其中大部分是她最擅長的人物畫,生動而細緻,面對畫中主角的直視目光,觀眾將得以從中感受到她以繪畫探索人性的深度層次,以及對人本精神不可動搖的信念堅持。

 

艾麗絲.奈爾 中央公園 1959 油彩畫布 111.8×86.4cm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Bilbao, 2021
 

 奈爾出生在賓州一個小鎮的普通家庭,曾就讀於費城一所女子藝術學院的她,離開學校後與古巴藝術家卡洛斯.安瑞奎茲(Carlos Enríquez)結婚。前往哈瓦那生活的兩人經常一起描繪街上行人,體會革命前的社會百態。1927年兩人回到紐約,隔年生下女兒的奈爾,在這座城市遇上經濟大蕭條之際開始觀察當地的公園、建築,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們。繪畫逐漸成為奈爾書寫歷史的方式,特別是因為性別、種族和階級而被遺忘於正典之外的人物,或是群眾運動的紀錄,例如1936年完成的〈納粹謀殺猶太人〉便記下當年5月一場反對納粹猶太政策的遊行。1935年奈爾加入共產黨,此次的展覽標題「以人為本」(People Come First)便是取自於《工人日報》(The Daily Worker)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當時美國無產階級藝術最重要支持者的麥克.戈爾德(Mike Gold)為她所寫的文章。1930年代後期,奈爾與音樂家侯塞.內格隆(José Santiago Negrón)移居西班牙哈林區(Spanish Harlem),隨後與左翼電影製片人山姆.布洛迪(Sam Brody)合作,並生下第四個孩子。西班牙哈林區的人口組成以波多黎各人為主,在此生活約廿多年的奈爾持續用畫筆捕捉當地具影響力的社運份子,同時也畫下身邊家人和街坊鄰居的日常。以〈喬治亞.艾斯像二號〉為例,青年艾斯(Georgie Arce)從小便與奈爾相識,畫中十幾歲的他手握短刃,防禦性地抿著唇,彷彿感受到威脅一般警惕地向畫外凝視。奈爾曾自述艾斯經常以作勢要割斷她喉嚨的舉動與她遊戲,在當時的正規學校教育中並沒有提供西班牙語教學,奈爾透過艾斯的肖像,宛如捕捉了生長於此地的孩童在探索自我身分和所處社會的聯繫時,因斷層而產生的困惑與掙扎。1950年代後期,奈爾在家庭電影「摘我的雛菊」(Pull My Daisy)中扮演了一名典型的美國母親,並在具濃厚政治意識型態的ACA畫廊(ACA Galleries)舉辦展覽而逐漸打開知名度。1960年代,奈爾開始廣泛地在紐約畫廊展出,包含安迪.沃荷、賈姬.柯蒂斯(Jackie Curtis)、安妮.斯普林克(Annie M. Sprinkle)等名人都曾是她肖像畫中的主角;同時,她也開始創作與孕婦裸體有關的畫作,從此成為她最知名的代表題材。

 

艾麗絲.奈爾 喬治亞.艾斯像二號 1955 油彩畫布 76.2×55.9cm 隆蒂.埃伯斯(Lonti Ebers)藏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Bilbao, 2021
 

母性的世俗再現

 裸體和性是奈爾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核心主題,一方面與傳統常見的樣態不同,特別是其筆下的裸體總是坦率而直接地毫無歉意;另一方面,她對裸體孕婦的敏銳關注程度更是前所未見。奈爾一生共有四個孩子,歷經過喪子之痛與被迫分離,其母性經歷充滿了悲傷和矛盾的情緒。千年以來,數以萬計的母親無不在西方傳統繪畫的聖母與聖子題材中找尋慰藉,或為聖殤圖中基督垂躺於聖母膝上的形象所動容。失去總是教會描繪聖母瑪利亞的核心,她無私、堅忍而慈愛的形象在基督教藝術中無處不在。即便是延續傳統題材,活躍於20世紀中葉的畫家絕對比早期藝術家更精於表現人物情感。與流行文化或藝術史名作中經常出現的典型不同,熟悉為人父母帶來的生理、心理壓力,奈爾的畫作總是以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觀眾從中感受到母親生育、撫養孩子時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舉例〈卡曼與茱蒂〉中近乎奄奄一息的小茱蒂眼神空洞地望向母親垂下的乳房,憔悴的母女肖像成為女嬰在畫作完成後不久便去世的預言,深深地傳遞出底層女性貧苦的境遇與無力,令人感到不勝唏噓;又如在〈南西與奧莉維亞〉中,母嬰被描繪成互相依存的緊密共存體,南西驚恐的雙眼傳神地表現出疲倦而不安的心情,與其相鄰的右方藍牆被畫家刻意處理成空虛的抽象暗示,沒有任何一名畫家曾經如此有說服力地傳達出新手媽媽的震驚。(全文閱讀560期藝術家雜誌)

 


艾麗絲.奈爾 南西與奧莉維亞 1967 油彩畫布 99.1×91.4cm
黛安與大衛.戈德史密斯(Diane and David Goldsmith)藏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Bilbao, 2021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