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月亮
專訪第卅四屆聖保羅雙年展客座策展人法蘭切斯科.史托奇
第34屆聖保羅雙年展客座策展人法蘭切斯科.史托奇
©Pedro Ivo Trasferetti / Fundação Bienal de São Paulo
第卅四屆聖保羅雙年展「儘管黑暗,我仍歌唱」由主策展人雅各布.克里維利.維斯康提(Jacopo Crivelli Visconti)邀請保羅.宮田(Paulo Miyada)、卡拉.札卡尼尼(Carla Zaccagnini)、法蘭切斯科.史托奇(Francesco Stocchi)、露絲.艾斯德維斯(Ruth Estévez)組成本次策展團隊,並由艾爾維拉.迪亞甘尼.奧瑟(Elvira Dyangani Ose)擔任客座編輯。本次策展團隊成員間彼此互不相識,以各自迥異的背景及經驗,在差異、對話及合作中激盪,豐富並形成本屆聖保羅雙年展。為了更加接近本屆聖保羅雙年展背後的思維,我們於9月27日與義大利客座策展人法蘭切斯科.史托奇進行線上訪談。
法蘭切斯科.史托奇兼具策展人、書寫者、展覽製作雜誌《AGMA》創辦人等身分,並於2012年起擔任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梵波寧根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策展人。在訪談中,法蘭切斯科.史托奇與我們分享他的經歷,以及本屆聖保羅雙年展不同策展人間的合作過程、對本屆聖保羅雙年展與全球民粹主義的思考、對身分政治及藝術的詩意面向的反思等,以他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本屆聖保羅雙年展。
吳尚育(以下簡稱「吳」):您做為策展人、書寫者、雜誌創辦人的經歷以及您的研究領域,是如何貢獻到本屆聖保羅雙年展的對話和生成呢?
法蘭切斯科.史托奇(以下簡稱:「法」):可以從兩方面來說,首先本屆聖保羅雙年展依循馬丁尼克社會學家愛德華.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有關「關係詩學」(Poetics of Relation)──透過穿梭在不同文化與系統,去擁抱差異與不透明性(opacities)──的哲思展開。在我的策展實踐中,我所試圖去做的就是混合(hybrid)的實踐,結合展覽製作、寫作、教學、出版,打從一開始我便發展一系列的實踐去回應我的跨域思考。當你的實踐光譜愈廣,你就愈能創造連結。
另一方面,我們做為受本屆聖保羅雙年展邀請的策展人,彼此間並不相識,也各來自不同背景,因此當我們在進行本屆聖保羅雙年展的工作時,也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參與「關係詩學」。
吳:那麼您又會如何描述您與其他四位策展人的差異呢?
法: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想先說我的回答並不帶任何成見,並不是說我所相信的比其他人好或不好,而是在於我們之間方法的差異。就我的部分來說,我比較熱中不太依據研究來做創作的藝術家,而這類型的藝術家是透過創作去發現,想法在創作中誕生;相較之下,近廿年來藝術家的創作主要立基在研究之上。我相信想法存在於形式之中,創造的過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這也有助於你躍入未知的領域。對我來說,藝術作品不一定要給出答案,它們可以僅是提出問題。在我同事方面,其中一位相信以文字創作的藝術,即文字做為研究的結果、去讀及讀給他人的藝術。這不只是關於觀看或觸摸,而是閱讀本身即是藝術經驗的一部分。
吳:在您們五位策展人的共事間,有沒有什麼具生產力的「摩擦」可以與我們分享呢?
法:有很多,但我們從不妥協,我指的是像「既然你喜歡那些我不喜歡的藝術家,你也應該喜歡我的,或許你也不喜歡,但至少這樣我們就扯平了」。這種方法行不通,甚至還可能變得四不像。因此我們試圖去同意所有的事,對品質的堅持隨處可見,連結也來得重要。總是會有出色的作品讓你改變想法,大家只是站在不同立場,並不是要去排斥所屬立場之外的事物。當與不同立場相遇時,你會學到東西,也會跨出你所確信的事物和你的個人品味。當然,你需要對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有信心,但也要去相信及擁抱不同的事物。
布蘭達.費南德斯.比雅紐瓦(以下簡稱「布」):我們知道本屆聖保羅雙年展並非主題先行,而是從藝術作品出發,每位策展人先提出一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名單,接著縮減到約十五位關鍵藝術家名單,最後再從這份名單擴展到現在九十多位藝術家的完整名單。我們想知道您當初的名單為何?您想如何透過這份名單與聖保羅及巴西對話?我們也想知道有哪些藝術家被包含在最初的關鍵藝術家名單內,他們又是如何做為展開本屆聖保羅雙年展的基石呢?
法:我們認為公布這份關鍵藝術家名單有點沒意思,這也可能對其他藝術家不公平。這個過程相當漫長,有些比較晚進入名單的藝術家可能在整個展覽框架中來得更關鍵和更重要。十五位關鍵藝術家名單只是激盪的火花與起始點而已。
吳:如果雙年展是以整合地方及國際資源去積極回應「此時此地」的展覽形式,什麼樣的「此時此地」會是本屆聖保羅雙年展想積極回應的呢?
法:我們試著把它濃縮在本次的展覽標題。這是個各方都有堅信的立場的年代,最終導向了兩極分化(polarization),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地帶。兩極分化危及對話和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方式,我們發現這個情況在巴西特別顯著。做為文化工作者,我們都對現任總統雅伊爾.波索納洛(Jaar Bolsonaro)的當選不太開心,但我們不想做一個「反波索納洛」的雙年展,因為我們知道當你愈是去對抗某些事物,就愈有人能拿它來反駁自己,就像當美國藝術圈群起對抗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時,川普就能說那些藝術圈的人是少數菁英份子,他所代表的是普羅大眾。這是一個政治的雙年展,但非關政治;它本身即是政治,政治存於它的語彙當中,但非關2021年的政治。
與此同時,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不同的國家,匈牙利、義大利、美國、智利等,大家都在抱怨同樣的事。我們認為這或許和意見兩極分化的極端轉向有關,社群媒體也促進了這樣的分化。因此我們將它標誌為黑暗的時代──做為啟蒙(enlightenment)的相反,一場你找不到穿越方法的黑暗。
關於本次展覽的標題,我們也想到在黑暗中歌唱,就像是當孩童害怕時可能會以歌唱帶來力量一樣,或許歌唱也變得不再只是歡樂及團聚的行為,而是藉由共同歌唱做為一種正向的反抗。(全文閱讀558期藝術家雜誌)
奧利薇亞.普蘭德(Olivia Plender) 保持火力 2019 錄像 於第34屆聖保羅雙年展展場一景
©Levi Fanan / Fundação Bienal de São Paulo
【11月特別報導│聖保羅雙年展】
無題.詩意的關係.不透明──第卅四屆聖保羅雙年展「儘管黑暗,我仍歌唱」
望向月亮──專訪第卅四屆聖保羅雙年展客座策展人法蘭切斯科.史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