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畫中香
轉瞬即逝─色彩裡的氣味
海牙莫里斯宮/2021年6月6日~8月29日
成立於1822年、位於海牙的莫里斯宮(Mauritshuis)以其豐富的荷蘭17世紀繪畫收藏聞名,維梅爾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即展示於此。莫里斯宮的館藏基礎來自荷蘭共和國最後一任省督威廉五世(Willem Batavus)的部分收藏。法國革命軍於1795年攻陷荷蘭,迫使威廉五世逃往倫敦,其帶不走的藏品則被法軍視為戰利品並運至巴黎羅浮宮展出;直到近廿年後,威廉五世的兒子威廉一世(Willem Frederik)憑藉維也納會議上歐洲列強的支持而成為荷蘭聯合王國的國王,威廉五世的收藏始能重歸故土。1816年,威廉一世決定將父親的珍藏捐贈給荷蘭政府,這項決定推動了荷蘭境內數間博物館的建設,莫里斯宮即為其中之一。隨後百餘年間,莫里斯宮不斷擴充館藏,如今該館超過八百幅的繪畫收藏以荷蘭及佛蘭芒(Flemish)藝術家的作品為主。
「轉瞬即逝─色彩裡的氣味」展場一景
荷蘭黃金年代的畫家尤以精準細膩地捕捉光影之美著稱,不論畫框內描繪的是斑斕花簇或是鄉間雲影,觀者的視線總能流轉於景物之間而又凝結於明暗一瞬。莫里斯宮特展「轉瞬即逝─色彩裡的氣味」的獨特之處在其透過新的詮釋角度及特殊設計的展場裝置,力圖探索荷蘭17世紀至18世紀初繪畫裡的嗅覺維度,鼓勵觀眾將注意力從雙眼移向鼻觀,藉此賦予收藏新意並創造新的觀賞「氛圍」。本文分成兩個部分,首先介紹博物館界近年來突破以視覺感知為主導的展覽策畫,接著說明莫里斯宮的「轉瞬即逝─色彩裡的氣味」布局,並探討該展如何改變理解繪畫的既定框架。
視覺之外:拓展博物館世界裡的感官維度
文學評論家蘇珊.斯圖爾特(Susan Stewart)曾將現代的博物館比擬為一座視覺帝國(empire of sight),在此獨尊視覺經驗的帝國裡,觀眾被鼓勵帶著一定的距離凝視眼前不可觸碰之物,其他的感官知覺則被阻隔在此帝國門外。這樣的展示脈絡使展品的視覺吸引力是除了歷史文化意蘊之外,決定其能否被展出(抑或常年深鎖庫房之中)的重要指標,而與之相配的標籤內容也往往著意於突顯作品的視覺特徵。
銀製船形香料盒於展場一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有不少博物館藉由展場設計與互動裝置,提供觀眾更多元的感官體驗。例如,位於美國塞勒姆市(Salem)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在2016年特展「亞洲在阿姆斯特丹」設置了三個互動桌面,上面放有各式陶瓷與織品樣本供觀眾觸摸,檯面的文字標籤鼓勵觀眾透過自身的觸覺經驗比較與描述樣本各自的質地差異,自行判斷何者更能與「時尚」、「奢華」等概念連結。另一個藉由新引入的展示設備實現沉浸式體驗的例子是紐約大都會美術館2018年特展「凡爾賽宮的遊客」,該展透過繪畫、雕塑、織毯與其他裝飾藝術再現法國凡爾賽宮布置的同時,也藉由立體環繞音效模擬17世紀至18世紀外交使節、藝術家與旅行作家等參訪凡爾賽宮時可能聽見的各式音樂與聲響(例如馬車迅馳、遊客喧嘩與宴飲等聲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成為太陽王路易十四眾多的訪客之一。
雅各.凡.赫斯達爾 哈倫的漂白場 約1670-1675 油彩畫布 55.5×62cm 海牙莫里斯宮藏
另有一些展覽刻意削弱或排除展廳裡的視覺元素,使觀眾更能聚焦於其他的感官知覺。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2012年的特展「香氣的藝術」即是其中一例,該展在白盒子式的空間中設計了十二個造形極為簡約的白色壁龕,呈現十二種具代表性的香氛設計,包含著名調香師恩尼斯.鮑(Ernest Beaux)的香奈兒五號香水。相較於「香氣的藝術」藉由簡化視覺材料突顯嗅覺體驗,莫里斯宮此次同樣以氣味為主題的特展則強調荷蘭繪畫中視覺與嗅覺之間的緊密聯繫。
(全文閱讀556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