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OVID-19大流行下的泰納獎
「泰納獎助金」獲獎名單綜合觀察
受到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波及,藝術世界的行事曆陸續被加上「取消」和「延期」的記號。隨著歐美藝術機構相繼閉門,一年一度的英國泰納獎(Turner Prize)也被迫取消──這是邁入第卅七年的泰納獎自1990年因財政危機後第二次停辦。但在藝術產業受疫情重創之際,館方同時宣布將年度獎項改為獎助十位藝術家各1萬英鎊,做為他們在艱困時局中的創作補助。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泰納獎沒有選出最終獲獎者,而是由四位藝術家共同獲得殊榮並平分2萬5000英鎊的獎金(參閱《藝術家》536期),2020年獎項的取消意味著泰納獎已連續兩年沒有單一獲獎者。
「泰納獎助金」(Turner Bursaries)的獲獎名單雖長,卻更能從不同類型的創作中看出泰納獎──此被視為當代藝術風向球的獎項──如何選出過去一年最能反映當代思潮與當今局勢的藝術創作。在這全球局勢動盪不安的一年,此次受到評審團青睞的作品不外乎具政治視野,從對社會階級、難民和移民、身分政治和文化認同的討論,抑或對女性權力和黑人、LGBTQIA+社群的發聲,皆是它們所共同聚焦的課題。
2019年「艾伯塔.惠特爾:我們的嘴有多靈活」於蘇格蘭鄧迪當代藝術中心(Dundee Contemporary Arts)展場一景
(Photo: Ruth Clark)
黑人做為人及其歷史
在全球疫情失控的情況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爭運動則席捲歐美,去歐洲主義與官方歷史暴力再度被燃起,移除奴隸制倡導者雕像的訴求如火如荼,黑色的訴求同樣可見於藝術家的創作。視藝術創作為一種形式的抵抗,艾伯塔.惠特爾(Alberta Whittle)挖鑿西方殖民史與奴隸制建立,探討長久根植的種族歧視及其延伸的創傷和對人性的羞辱。出生於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Barbados)但成長於英國伯明罕,惠特爾對歷史教科書所抹滅的殖民史黑暗感到訝異,如此經驗深植於她長期的研究,其錄像和挪用16世紀荷蘭版畫家西奧多.德.布里(Theodor de Bry)的平面作品,皆可見她對歷史書寫的質疑。在展覽「我們的嘴有多靈活」中,惠特爾透過文本書寫、錄像和裝置,以「治療」的角度道出歷史的殘暴。一系列版畫作品敘述了哥倫布抵達美洲的歷史時刻,其中對於「文明的」和「非文明的」描繪極具殖民主義色彩,如此挪古為的是喻今,這些版畫引出更大的觀念:對抗官方歷史、反思今日。
莉茲.強森.雅圖攝影文獻計畫「黑色氣球檔案」2019年於南倫敦藝廊(South London Gallery)展場一景
(Photo: Andy Stagg)
莉茲.強森.雅圖(Liz Johnson Artur)是本次獎助名單中極為特殊的例子。她受肯定的攝影文獻計畫「黑色氣球檔案」起始於1992年,足跡跨越歐洲、美洲、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雅圖捕捉了世界各地的黑人社群及其日常。製作長達卅年,雅圖從未公開發表過這批相片,直到2016年出版了無題專著,這系列作品才正式問世。雅圖出生於保加利亞,雖具迦納血統卻從未居住於黑人社區。直到1985年旅遊至紐約這座富有多彩而多元的城市,才打開了她長期深植於心中對身分認同的試問,並開啟這項龐大的計畫。
「黑色氣球檔案」如同一份留存時光的故事集,不具線性的編年架構,每張影像皆是一次相遇的紀錄。邂逅人們、拍攝並建立檔案,此過程從未讓雅圖倦怠,反倒幫助她成長──她與不同黑人社群在生命中某個時間點的連結,串聯出她多年來不斷試問和探索的身分認同。「我希望能記錄黑人文化與生活常態。」雅圖如此表示。在類比相機的光影流動下,藝術家再現了影像中人物希望被再現的形象:並非關乎黑人及其聲音,而是關於他們生為人。
2020年「傑米.克魯:團結與愛」於亨伯街藝廊(Humber Street Gallery)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Humber Street Gallery and the artist ©Jules Lister
女性身體與當代之聲
女性藝術家的聲音持續被聆聽。傑米.克魯(Jamie Crewe)以2020年的雙展覽「愛與團結」和「團結與愛」獲評審團青睞。這位來自蘇格蘭的藝術家為跨性別人士,其創作關乎LGBTQIA+社群及其歷史,從個人經驗延伸至身分認同、權力和慾望的探討。雙展覽起始點為英國女作家瑞克里芙.霍爾(Radclyffe Hall)1928年作品《寂寞之井》──英國第一本以女同志為題材的小說。透過錄像和裝置,克魯將霍爾筆下的主角史蒂芬(Stephen)納入她╱他的敘事。在〈「理想酒吧」─「Le Narcisse」─「Alec’s」〉中,兩名在同志酒吧的角色來自史蒂芬於巴黎夜店的形象,呈現了戲劇性的心境轉折;〈「摩頓」─「甲蟲」─「一個深淵」〉則記錄克魯和一群工作坊參與者製作「水井裝飾」(Well Dressing)的過程。他們發展了這項英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但設計卻非來自傳統,訴說的是LGBTQIA+社群的故事,延伸了《寂寞之井》流傳至今的酷兒價值。(全文閱讀549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