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園 建築的博物館
漫步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常常給我一種徜徉在國家美術館的感覺,一路從古典美到當代酷,從木頭、石頭、磚頭到鋼筋、水泥、玻璃,從清教徒式的新喬治亞到後現代主義,各種文化、各色流派在此並存。哈佛大學的「海納百川」,真是難得。
哈佛紀念堂──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
哈佛紀念堂(Memorial Hall)是為了紀念在1861至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中,效忠聯邦政府而犧牲的哈佛學子而修建的。1870年,羅伯特.韋爾(William Robert Ware)和亨利.范布倫特(Henry Van Brunt)兩位建築大師被選中設計並建造哈佛紀念堂,1878年新哥德式風格的紀念堂落成,維多利亞全盛時期的哥德式風格建築盛行於19世紀中後期,加入了更多現代元素,運用新的建築材料,是對此風格的一種演進和完善。
紀念堂分三部分:十字通道大廳、長方形的安納堡廳(Annenberg Hall,原為「校友廳」),以及以「桑德斯」先生命名的半圓形的桑德斯劇場,其中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安納堡廳。整個大廳占地9000平方英呎,中間沒有柱子,滿眼都是肋狀飛拱,似乎靠這樣的木質杆系結構來承重。高高的穹頂,大大的吊燈,溫馨而優雅的黃色,配上胡桃木鑲板,柚木色的餐桌,置身其中,仿若時光倒流,像極了電影《哈利波特》裡的鏡頭,難怪有學生稱此廳為魔法餐廳。如今這個大廳是一年級新生的餐廳,學生在水晶吊燈下古典氣息濃厚的空間裡享用餐點,真是一大享受。
卡朋特視覺藝術中心──現代主義風格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哈佛大學開始重視視覺藝術專業的發展,並為此成立獨立的院系,新院系就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教學樓,預算130萬美元。哈佛校友卡朋特(Alfred Carpenter)夫婦慷慨解囊,出資150萬。在設計師的選擇上,大家一致認為要聘請「世界一流的設計師」。時任設計研究生院院長的何塞.路易士.塞爾特(Jose Luis Sert)提議柯比意,他曾在柯比意的工作室工作過,兩人是朋友也是合作夥伴。據說,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時年72歲的柯比意才應承了這個計畫。
1959年柯比意到訪劍橋,由於中心是他在美國的第一個建築專案(最終也是唯一一個),他決定通過它來實踐他1926年就提出的著名的「新建築五點」,即底層挑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水準窗帶、自由立面。於是柯比意在哈佛大學指定的有限地塊上,開始了他的「因地制宜」。同時因為是視覺藝術中心,因此對外立面的設計,柯比意特別強調光影的視覺效果,他希望這將是一幢綜合性大樓,同時滿足繪畫、雕塑、攝影、攝像的創作和展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