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芝加哥,看鎮館之寶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成立於1879年,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能名揚天下,都是因爲其館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得名於它19至20世紀的歐美藝術收藏。
芝加哥 浴火重生
1871年一場大火將芝加哥燒了個精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芝加哥由此迎來了大興土木的機會,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由此生活也變得富裕起來。此時,芝加哥的民眾開始意識到,芝加哥與紐約、波士頓相比,在文化與藝術方面還是遜色不少。於是,社會知名人士提出,芝加哥應該擁有自己的圖書館、音樂廳、大學、科學館、博物館。1879年,芝加哥美術學校(Chicago Academy of Fine Arts)應運而生,由此,芝加哥就擁有了第一所傳授藝術和呈現藝術的學校,1882年正式更名爲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當1893年「世界哥倫布博覽會」在芝加哥舉辦時,藝術博物館的場地已經遠遠不足以承辦這樣的展覽。這時候董事會主席哈欽森發揮其長袖善舞的社交魅力,讓博覽會與博物館共同集資,興建了世界國會大廈,供博覽會期間使用,之後自然而然就成了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新館。1893年12月,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正式入駐新樓。從那時至今,博物館一直保留了運用這棟大樓。所以今天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博物館的正大門依然巍峨於密西根大道。
梵谷作品〈在亞爾的臥室〉
三次重大捐贈定調館藏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成立之初,是以收藏石膏雕塑而聞名美國。它匯集了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石膏雕塑代表作品。但由於缺少資金,博物館很快地不得不依賴藏家的捐贈與贊助。幸好,19世紀晚期,芝加哥湧現了一批頗有實力和品味的藏家,收藏了不少當時出現在美國市場最好的藝術作品。
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發展史上,有三次重大的私人捐贈,奠定了早期的核心館藏。這三批1920、1930年代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獲得的收藏,讓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在館藏的深度和廣度方面迅速提升。
到1950年代,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基本上已經成熟,形成了獨立的美國藝術收藏及歐洲藝術收藏體系。到1975年,在其組織架構方面,已經形成了歐洲油畫部、美洲油畫部、20世紀油畫及雕塑部門,三大部門繼續致力於與藏家聯手推進館藏的建設。進入20世紀下半葉後,隨著美國社會的不斷開放,人們對亞洲、非洲、印第安藝術也頗有關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也有不錯的收藏。目前館藏作品總數已達30多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