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於邏輯之中的怪物
王新仁談音像藝術表演的現場衝擊
在音像藝術表演(Audio-Visual Performance)中,藉由聽覺與視覺的共構,生成新的美學系統。身體感知在演出的過程裡被不斷放大,高感官刺激下,知覺產生有別於過往的反應,而看似直覺性的演出的背後,卻潛藏著許多數學公式,從相位差到由法國學者約瑟夫.傅立葉提出分析複雜訊號的方法「傅立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不同演算法交織出超乎預期的效果。日前在忠泰美術館與松山文創園區合作的展覽「無重力星空」所規畫的系列活動中,藝術家王福瑞與王新仁在其中共同呈現「〈星空傳波〉×〈星芒〉」聲響表演,透過融合程式的演算與裝置製作,將音像藝術表演的概念帶入控制器之中,演繹新的演出型態。
王福瑞與王新仁於「無重力星空」共同呈現聲響表演「〈星空傳波〉×〈星芒〉」(攝影:盧藝)
音像藝術表演環相扣多領域
「音像藝術」一詞的定義,雖在電影、繪畫、錄像、聲音等領域中不斷流轉變化,但概念始終是將眼中成像的影像與耳朵接收到的音波鏈結,並一起進行思考,進而從相同的部分再擴增與比對。這使得音像藝術具備獨特的表演性與現場性,而這些指標同時環扣在即時生成系統與互動行為上。
早期在即時生成的聲音與影像之概念還尚普及時,日本藝術家岩井俊雄於1995年展示〈鋼琴─做為一種影像媒介〉,藉由在基座上的軌跡球觸發影像顆粒生成,鋼琴鍵隨著顆粒的移動觸擊而發出聲響,隨即聲響又再度被轉譯成影像,使得聲音的流逝幻化成一道道光,飛越至上空。這件作品在1996至1997年間與坂本龍一合作,以「音樂演奏影像×影像演奏音樂」之名的演出再次詮釋;坂本龍一彈奏鋼琴的聲響與飛飄變化的色光,讓聲音與視覺之間的裂縫在這場演出中被填補了起來。
音像藝術表演的先驅之一──葛蘭.李文(Golan Levin)兼具藝術家與軟體工程師的雙重身分,2000年發表的〈音像環境系列〉(以下簡稱〈AVES〉)榮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國際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AVES〉讓人們可透過手勢即時生成與操控抽象的影像,並連動產生合成的聲響。對於放置於展覽中的〈AVES〉來說,觀眾的觸發不僅是閱讀作品的方式,同時也是將自己納入作品的起手式,進而完整了音像藝術表演所強調的表演性與現場性。葛蘭.李文曾在2009年於TED的演說中表示:「我希望人們可以將自己看待成表演者,並通過互動式體驗,成為富有創意的表演者。」
岩井俊雄與葛蘭.李文這兩位藝術家深深影響王新仁的創作,使他思考如何在演出的當下,將聲音與影像透過互動科技與演算法,成為傳遞想法予現場觀者的載體。或許,王新仁此次在展覽「無重力星空」提出的作品〈星芒〉,便是做為彌補過往與觀眾交流間的落差。
〈星芒〉新型態控制器的展現
王新仁在「無重力星空」所呈現的〈星芒〉,概念發想自恆星的毀滅。匯聚絢爛光芒的交點實則是一顆恆星的終結,它因死亡而爆炸,並隨之急速塌縮成黑洞,而對人類來說,黑洞仍充滿未知。王新仁試圖在真實世界中製造超真實事件,他利用擁有三維座標的Midi控制器量測共同演出者王福瑞的手之距離與方向,將身體動態轉化成電子聲響。在這個量測的過程中,演出者亦即成為動態的中心,也就是成為恆星的觀測者。
觀眾嘗試與〈星芒〉互動(攝影:盧藝)
〈星芒〉被王新仁定義為音像藝術表演,而非音像藝術裝置(Audio-Visual Installation),「它終究是場表演,表演跟裝置想達到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成熟的表演是能將藝術家的想法,以最少揮發的狀態傳遞給觀眾。」王新仁如此說明裝置與表演各自呈現的目標。過往在音像藝術表演上,運用筆記型電腦的演出方式成為與觀眾交流的屏障,而藝術家專注於操控機器的同時,身體的動感也在流逝。王新仁曾為音像藝術表演找出許多解套方式,而〈星芒〉讓他的創作環節產生一把新的鑰匙:它讓表演者的肢體和即時的光與聲響環扣在一起,彌補觀眾過往對音像藝術表演的距離感。(全文閱讀530期藝術家雜誌)
【七月專輯│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