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的調度.中陰身的影像
2018 VR影像年度觀察報告
蘿瑞.安德森現場手繪〈沙中房間〉內部意象 ©台北市立美術館
今年10月上旬,黃心健導演送文化部審查的VR作品獲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回應「非屬VR電影片範疇」、「無法受理分級審議」後,引起軒然大波,最後還得由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出面公開澄清,承認影視局的審議結果確有不當之處,應先處理全面政策的釐清,才能對個別分類認定有疑義的新類型影像作品予以審議認定。尤其諷刺的是,去年其VR作品〈沙中房間〉才獲頒「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大獎,加上另一作品〈高空〉受到各大影展邀請與CNN專訪,卻在影視局審議時引起「VR電影片」認定上的風波,這個事件,或許更真實地揭露了VR影像環境在初步發展期的曖昧處境。如何釐清這樣一個定義曖昧的影像處境?我們在2018年看到了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與金馬獎影展,有志一同地推出不同的單元企畫:「電影正發生:VR感官全浸界」(6月)、「高雄VR Film Lab+體感劇院」(10月)、「VR電影《5X1》」(11月)。如果我們將VR影像視為一種新類型、新趨勢、有待各種跨領域創作繼續加以定義的影像,那麼,就年度觀察而言,針對這三個VR影展單元進行討論與比較,就有其必要。
黃心健VR作品〈高空〉(圖版提供:黃心健)
一、觀世音或觀落陰的VR影像觀
首先是2018年6月的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VR感官全浸界」單元,就展示的平台而言,已拿下許多國際重要VR電影大獎的「全能元神宮改造王」,代表了大眾文化內容、技術團隊、行銷策略,不同於〈沙中房間〉的另類文化藝術路線,「全能元神宮改造王」以台灣庶民文化中的「觀落陰」儀式為其VR影像觀,加以喜劇化的編排,把前台與後台間,處於「間距觀看」的半自由穿越時空位置留給了觀眾。有趣的是,黃心健導演在討論〈沙中房間〉的發想概念時,也提到因家人逝去的經驗而引發的藏傳佛法「中陰身」影像觀,得到的是合作夥伴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觀世音」——在VR體驗中可以「看見」聲音波動——的影像觀回應。就此而言,「觀世音」影像觀中有「世界」,客觀世界中的太空探索、躁鬱之心、盲人處境、山寨風景、動畫電影幕後,都可以是「觀世音」的範圍,當然,〈沙中房間〉八個房間的主動/互動選擇操作,也呼應了「開展前夕」的互動身體情境,只不過前者的選擇設定更加自由,後者則趨進電玩遊戲的情境。
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VR感官全浸界」現場一景(圖版提供:台北電影節)
在對比「觀世音」與「觀落陰」的VR影像觀時,我們當然不能忽略兩者間有其共融交疊之處。「電影正發生:VR感官全浸界」的另一部主打片「異境入夢」,恰好像是穿越在不同人工轉換時空的「間距世界」的特殊中陰體驗位置,證明VR活動影像並不是只有浸潤式的全感官體驗的優勢,在這種優勢下,孤獨的類死亡離魂體驗,半懸擱於空間中,主體在場/又被視為不在場的中陰鬼魅角色扮演體驗,有別於在劇院中共同觀賞單幕傳統電影的社群式電影體驗,成了VR觀影經驗中最大的差異。就此而言,純粹客觀的「觀世音」跨越感官聯覺式的VR影像建構,或者探索異世界如漫步太空、躁鬱者客觀內在處境的呈現,在目前台灣的VR創作中,較為稀薄。(全文閱讀524期藝術家雜誌)
【1月專輯│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