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好的生活?
2018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
當代藝術集會所
近幾年,世越號的船難、總統朴槿惠的入獄、北韓導彈試射、#MeToo運動、南北韓領導人跨越38°停戰線的會面,韓國社會也如韓劇一般高潮迭起且耐人尋味;一方面富裕且高度開發、光鮮亮眼的韓國,一方面社會底層年輕人卻以地獄朝鮮自嘲。本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走重口味、重批判,反而加強群眾參與,策畫團隊連結不同領域的組合,似乎想從最近幾年的凌亂社會氛圍中放慢腳步,重新出發、開放討論。
本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入口主視覺(圖版提供:吳尚霖)
古希臘時代的雅典人住在傍海而生的聚落,經歷幾個世紀的內部衝突、革命與戰爭,最終擁有在地中海的領地及海洋帝國。他們開始問自己什麼是「美好生活」(eu zên)?美好生活是每個人生活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令人感到訝異的是,許多人避諱去思考或談論這個主題。為慶祝第十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Media City Seoul),主辦單位將本屆雙年展的命題「什麼是美好的生活?」拋回給參與者及參觀民眾,將雙年展轉化為對話的平台,讓人們分享美好生活的定義。
古代雅典的「集會所」(agora)讓群眾有機會分享他們個人的故事以及對時事的評論,不論是個人夢想的宣揚,或是對哲學、政治、戰爭的批判,在這些瑣碎且偉大故事的交錯中,人們逐漸了解對美好生活的定義與看法。反觀近十年來,我們共存的世界/地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新的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物質和心理層面的生活方式。年輕世代和老一代都面臨新的局面或災難,這個問題已經無法用熟悉的方式去應對,更不用說因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生物滅絕與自然破壞。人類正目睹自身的進化過程,身體及心靈上成為某種新生命的過渡狀態。雙年展中的「集會所」有一種心靈庇護所的味道,不管是透過語言、寫作、繪畫、雕刻、舞蹈或歌唱,讓人們在此討論並且尋找出路。
入口處的圓桌呼應古代雅典人「集會所」的概念(圖版提供:吳尚霖)
集體策展&委託製作計畫
有別於單一策展人或雙策展人制,展覽以集體/團隊(collective)的概念迴避了普遍單一策展人單向論述與思考的制高點,將責任分派給來自不同領域的四位主導者:全球政治經濟研究所的洪基彬(Gibin Hong)、圖書協會執行長林慶允(Kyung Yong Lim)、獨立策展人金長恩(Jang Un Kim)、舞蹈評論金南洙(Nam Soo Kim)。展覽邀集六十八位(組)、來自十六國的藝術家參展。呼應古希臘集會所的概念,從入口處到每一層樓的展區,每每可以發現提供座談及聚會的地點,有時甚至令人感到在觀展過程中有點鬆散空曠的展場,其實需要不時地由小型的演講及工作坊來填補。
如同奧地利林茲的電子藝術節,過去的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給人的印象,就是企圖要成為亞洲最前衛、最高科技的媒體藝術雙年展。然而,自2014年由韓國導演朴贊景(Park Chan-Kyun)以「鬼魂、間諜、祖母」為主題的策展之後,媒體城市雙年展似乎就與科技藝術脫鉤,回到對韓國當代社會與過往歷史的關注,也同時排除了國際策展人參與,韓國藝術家的人數也愈顯多數。(全文閱讀522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