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烏托邦之間的界限
2018光州雙年展「想像的疆界」
光州雙年展展廳(圖版提供:Gwangju Biennale)
今年於韓國光州展出的第十二屆光州雙年展,自9月7日起至11月11日止展出共六十六天。本屆展覽一改過去單一策展人的做法,擇多策展人為策略,選出十一位策展人,以「想像的疆界」(Imagined Borders)為主展題,透過七個個別主題的群展模式鋪陳。此外,並另策畫可突顯光州歷史特性的限地製作企畫「GB Commission」,以及邀請外國青年藝術家於光州進行創作的衛星計畫「Pavilion Project」共襄盛舉。如此規模浩大的範圍集結而成的展覽,總共有來自四十三國的一百六十五位藝術家參與,呈現超過三百件作品;展場除了往年的光州雙年展展廳,更啟用亞洲文化殿堂(ACC)的展覽空間,以及於舊國軍光州醫院、光州市民會館、無覺寺、李康河美術館等地,以更寬廣充裕的空間部署展覽。因此觀眾必須比以往花上更多時間、走更遠的路程,才能夠完整地觀賞這次主題。
拉姆.拉赫曼(Ram Rahman) 衝突之地 2018(圖版提供:Gwangju Biennale)
光州雙年展代表金宣廷提到: 「展題取材自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關於民族主義的書籍《想像的共同體》」,而「想像的疆界」則指涉在全球化之後,民族及指標上的疆界產生的重組現象。超越地理政治的疆界,視角著眼於政治、經濟、心理、感情、世代之間的疆界有無、疆界內外、疆界之間等地方;特別是超越今日被過於強調的國家、世代、民族此等二分法疆界,格外側重未被重視或不容易被瞧見、更為複雜的「疆界」,提示地球村共同體必須面對的課題。
麥克.尼爾森(Mike Nelson) 鏡子餘響(一棟建築物的碎屑,給他人的註記)
2018(圖版提供:Gwangju Biennale)
七個展覽:呈現多元視角表述
本屆雙年展的七個展覽除了對「想像的疆界」進行解讀,亦以平等的觀點集合體構成內容。這些展覽對於國家的自我認同、亞洲的移住與民族國家的地政學、國境與人種的龜裂、光州雙年展與雙年展歷史回顧、韓國當代藝術的社會或文化與政治脈絡視野、後網路時代引起的變化與副作用、表現北韓藝術精髓的朝鮮畫等範疇上,橫跨了近代、現代、未來的時間、歷史、國家之間的各種疆界類型。(全文閱讀522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