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漫畫呈現藝術創作
「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策展製作側記
鄭問是誰?
在布展作業開始前五天、飛往北京的班機上,因早起而欲閉眼補眠的瞬間,腦海中浮現一絲念頭:那一百一十六張三國英雄人物的畫像,應如何展示,看起來才不會像一座遺像館?前一夜設計師又提出修正案,但聽了還是無法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遂未予以回覆。繼續絞盡腦汁,閃過腦海的是鄭問筆下的諸葛亮,臉上掛著兩行淚,雙手高舉著《出師表》竹簡,內文逐一投射在人物背後的畫面。想到此,那蒼天已死的黃巾起義的旌旗、被鄭問拿來做為「鄭問之三國誌」遊戲畫面的第一幕,登時映入眼簾。接下來三個小時的飛行,我如坐針氈,多想一躍直返故宮現場。
如同先前數個月,竭盡思慮卻仍有不安,思索如何策畫、製作這檔展覽,才能好好回答眾人心中的疑惑:「鄭問是誰?為何能進故宮辦專展?」這猖狂的「千年一問」,問的是幾千年?問的又是誰?
這些疑問,瞬間消失於一個週五的下午,在我看到鄭問的原作之後。數百件作品中,最撼動我的是《深邃美麗的亞細亞》之〈貪欲一兵衛〉一作。佔去畫面大半、狀似披風也像翅膀的部分,以上了灰黑近墨藍顏色的塑膠袋層層構疊而成,媒材的曲折感間隔出後端的天空。右下方橫著的長劍與手臂呈倒T字形,和畫面左側後彎的膝蓋在同一水平線上,巧妙平衡畫面重心。這名閉眼卻笑著仰天的一兵衛,呲牙咧嘴的笑容因嘴唇上的一抹紅而強烈突顯,無法忽略。
鄭問對於人物表情的表現,乃至心境、情感反射的掌握度,在細膩寫實的描繪中展露無遺。其擅長的毫雕式精工畫法,則表現在局部露出的盔甲、臂甲、劍柄等造形線條、點綴裝飾上。整件作品細膩至極,狂放至極,同時也平淡至極。至此,展覽主要策展人、也是鄭問弟子的鍾孟舜口中的「簡直是神」,日本人封為天才、鬼才、異才的「亞洲至寶」等形容,我終於能夠心領神會。這些美譽看似空泛,卻也沒有其他形容詞足以代之。
這一檔展覽與我以往所策畫的截然不同,只因鄭問的創作能量太豐富、太獨特,而我們對他的認識太少。由鍾孟舜領導、我負責協助的策展製作團隊,借用鄭問的創作模式──打破成規、突顯重點,從再次梳理鄭問每件原作的特質開始,進而拉出展覽主軸「鄭問十二技法」,串聯起六大主題展區。展區不以漫畫專輯、編年或風格來劃分,而是以「漫畫鄭問」、「藝術鄭問」、「遊戲鄭問」、「哲學鄭問」、「千年一問」以及「從鄭進文到鄭問」等面向,重新介紹這位當代藝術創作者。
鄭問 最後的決鬥 水彩、廣告顏料、義大利水彩紙
39×28.5cm 1985年《歡樂漫畫》半月刊試刊號第1期
格局超乎漫畫的當代藝術家
鄭問在漫畫創作上的巔峰盛產期集中於1980至2000年間,或以週刊雜誌連載、或以單行本發刊,發行地區含括台灣、日本、香港;包括最早的1983年《戰士黑豹》、1986年《刺客列傳》、1989年《阿鼻劍》、1990至1993年《東周英雄傳》、1992至1993年《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等數十部,幾乎部部經典。其作品影響的不只是同期與後期的漫畫家,當年愛上這些漫畫的大批讀者亦在其列。
1989至1990年間,鄭問與作家馬利合作,於當年的週刊《星期漫畫》連載《阿鼻劍》,後來出了兩集的單行本。這部漫畫是鄭問開始發揮其影響力的鉅作,策展人鍾孟舜曾論:「鄭問使用早期池上遼一先生及香港漫畫所用的打網技法,並以更藝術化的素描方式刻畫人物臉部,再以抽象的筆觸繪製身體,藉著拿手的疏密對比構圖,提昇至寫實與抽象的對比。」寫實與抽象併用所營造出的對比畫法為其最常被提及的技法之一,始見於《阿鼻劍》。
《東周英雄傳》則讓鄭問成為第一個在日本以週刊連載,並成功發行單行本的台灣漫畫家。這道台灣之光閃耀於1990到1993年,鄭問並因此作獲頒1992年日本漫畫家協會賞之「優秀賞」,大大撼動日本漫畫王國。另一部影響台灣漫畫界、藝文界及文壇的是《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台灣詩人陳克華曾說:「身為一個詩人,鄭問的漫畫於我不再是消費性的消遣娛樂,而是飽含詩意與哲思的文學、戲劇和美術的綜合體。」這部由鄭問自行編劇、創作的超現實奇幻漫畫,更像是他的人生觀、歷史觀、哲學觀的綜合體。本次故宮展覽中特增「哲學鄭問」區,並以此部作品為主軸,展出七個主要人物及各自的經典對話,讓讀者重新閱讀這部作品的人本哲思。鄭問曾自比為故事主角「潰爛王」,認為自己的個性與他最像,也因此本區以「我不再因你而潰爛」為副標題。創作者慣常以創作抒發一己之志,鄭問選擇的漫畫形式,還可以文字表述,想來也是他終其一生不曾放棄漫畫創作的原因吧。
純粹自如不受限的創作
在策展製作上,要讓人看得懂門道,也要讓人感受得到熱鬧,因此策展中期決定加入十二技法做為引子,協助觀者以特有角度賞析鄭問的創作世界。經由策展人梳理並歸納出鄭問擅用的主要創作手法,收錄為十二技法,包括漫畫創作特有的分鏡、透視、暗喻、故事、設計,到繪畫創作必有的顏色、水墨、寫實、工具、構圖、雕塑、素描等。有人問:為何只有十二技法?都是鄭問自創的嗎?如果不是,有何強調之必要?然而,給予觀賞切入點的建議是必須的,不只因為鄭問的創作手法與風格,實在多變、多樣,更因為鄭問在技法上的突破,實在驚人而不能不提。
以東方水墨入畫,往往是大筆濃墨一揮,人物的身形、儀態已成之際,鄭問還以西方寫實風格,細膩精準地描繪人物臉部細節,東方與西方的搭配、融合與衝突,構成特殊的人物風格,展出作品中〈信陵君無忌〉、〈大霹靂─傲笑紅塵〉、〈仙女下凡─西施〉等作,皆如此呈現。其餘技法的使用多在於背景的構成,如以滾筒滾出〈北魔天〉漫天絢爛的衣袖;以特殊打燈方式展出的〈始皇童年〉一作,則以工業砂入畫,藉此畫出兵馬俑坑的沙牆質感,同時表現衣著獸毛披風的質地。
鄭問 天下無雙─公子無忌 墨、水彩宣紙 42.5×30cm
1990年12月《東周英雄傳1》單行本總頁
本次展覽「遊戲鄭問」一區,說明鄭問引入中式風格設計人物造形,開創出一派東方華麗的美術風格,這是他另一藝術成就。1994年鄭問應日本電玩遊戲公司GameArts邀請,為三國故事主題的遊戲設計、繪製人物肖像與著名事件場景。本次展出「鄭問之三國誌」百張角色圖,每一人物輪廓無一重複,性格與獨特氣質亦清楚顯露。「鄭問之三國誌」在日本創下以台灣畫家姓名做為遊戲名稱的先例。鄭問又於2003年起擔任中國線上遊戲「鐵血三國志」製作人,十年間帶領「三國遊戲工作室」繪製出人物、場景設定手稿二百餘張。兩個電玩遊戲的主題都是三國故事,但因製作年代不同,鄭問在這兩套作品上的呈現,也有明顯差異。
「遊戲鄭問」一區僅摘選人物及場景手稿計廿六張,搭配完成或半完成的數位彩稿及遊戲畫面,以360°環形劇場重構出沉浸式「鐵血三國志」遊戲,模擬鄭問視角,呈現製作過程。
「千年一問─鄭問之三國誌」則以原作展出,初想將展區設計為長江風光,做為虛擬電玩場景,以及穿越時間回到三國時期的空間。三國鼎立以長江為天然屏障,隔出魏、蜀、吳,各踞一方。全區一百一十六張原作,從〈董卓火燒洛陽城〉帶出群雄爭霸,走到江北是曹操〈百萬曹軍〉為首的北魏,到長江上游〈桃園三結義〉及劉關張諸葛四人的西蜀,以至江南〈孫權稱帝〉的東吳,整個三國故事止於〈三家歸晉〉。
從鄭進文到鄭問
本名鄭進文的鄭問,出生於桃園市大溪區,自台北復興商工畢業。曾從事室內設計五年,開設室內裝修公司,也曾是兒童插畫及報紙副刊插畫繪者。這些工作都不能滿足他強烈的創作慾望,更難忘情於鍾愛的漫畫創作。1984年,他的處女作《戰士黑豹》問世,細膩筆觸與陽剛寫實的風格在《時報周刊》連載後,受到極大矚目,自此開啟漫畫創作生涯。
策展人鍾孟舜曾說明鄭問如何完全投入創作:「為了專心思考創作,鄭家的電話都拔掉電話線,只以傳真溝通。鄭問生前幾十年來完全沒有休假,也不曾獨自放鬆去玩。知道他手機號碼的人不到十個,卅幾年來,他始終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不會受更大誘因影響。」
鍾孟舜進一步形容他心中的老師鄭問:「有些人可能是大自然的冒險者,有人可能是商場上的冒險者,鄭問就是畫圖的大冒險家。跟他很熟的學生弟子,知道鄭問有顆叛逆的心,也可以說是創造革命的心,不想照正軌走,就算得付出更大的代價。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在探索畫圖的各種可能,似乎不是一個趕稿的漫畫家該做的。就如當初他放棄《最後的決鬥》中習慣的水彩和廣告顏料、放棄《阿鼻劍》行雲流水的沾水筆筆法、放棄《刺客列傳》革新的彩墨漫畫、放棄《深邃美麗的亞細亞》中目眩神迷的壓克力顏料改為電腦繪圖,這些都在每一時期的一夕之間發生。然而始終沒變的是,鄭問不停追求創新改變的心志。」
鄭問是一個以漫畫做為創作呈現載體的藝術家,一部分人記得他的漫畫家身分,然而多數人是不認識他的。讓我驚覺到的是,我們一直在尋找台灣之光、台灣原創甚至台灣本土藝術,卻忽略了一直在身邊的鄭問,直至突然辭世,才想到要為他辦個紀念展,宣傳時還不時引用日媒封號,強調他是首位在香港、日本發行連載漫畫的漫畫家,以外界光環吸引國人的注意力。我想,我們虧欠鄭問的,是一個在台灣發光的機會。謹藉此展,將鄭問重新介紹給民眾,期待大家能記得並認識這個「台灣國寶」。(全文閱讀519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