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知識分子們
初探非洲當代藝術
Àsìkò國際藝術學校 ©Àsìkò
主題性的大展覽
於塞內加爾達卡(Dakar)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簡稱達卡雙年展,Dak'Art - Biennale de l'Art Africain Contemporain),已經成為非洲大陸兩年一次最重要的藝術勝會。達卡雙年展有趣的地方在於,1990年創設之初,是以非洲當代文學為主的聚會,隨後才逐步成為以展現非洲當代藝術為重心的展覽。該展覽至今依舊是非洲大陸上最大型的常態性視覺藝術展演,但正如同其他非洲的獨立機構或小型團體,其預算高度仰賴來自歐美的外國贊助挹注,也因此經常造成各種臨時性的資金短缺。而這種供養系統也顯現了非洲和歐洲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非洲內部需要仰賴來自歐洲的資金及資源來發展內部的當代藝術系統,然而該系統的內容卻又難以進入到歐洲的體系之中。泛阿拉伯世界在巴黎還有座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來推廣該區域的當代藝術,而非洲當代藝術卻往往僅能寄居於擺滿全球部落面具的人類學博物館之中。
喀麥隆Ravy行為藝術節海報
在達卡雙年展的另一面,還有包括以推廣社區藝術為主的烏干達(Uganda)坎帕拉藝術雙年展(Kampala Art Biennale)。該展成立於2014年,2016年的雙年展「七座山丘」(Seven Hills)分散到六座公立文化機構及政府建築物之中,除了嘗試呈現非洲當代藝術的面貌之外;該展一方面整合各處零散的外國資源,同時又將空間分散到坎帕拉各處,並強調和居民之間的互動。西非第一大城奈及利亞的拉哥斯(Lagos),也於2017年發起了由藝術家所自行主導的首屆拉哥斯雙年展(Lagos Biennale)。筆者親自了解到該雙年展資金十分短缺,但藝術家們基本上還是透過了「硬幹」的精神把這座雙年展給打造出來;類似的處境其實在前幾屆的達卡非洲雙年展及首屆坎帕拉藝術雙年展都可以看到。在喀麥隆雅溫德(Yaoundé)的「RAVY」雙年展,則是專注在行為藝術領域,至今為止已經舉辦了五屆。
拉哥斯雙年展展場一景(圖版提供:Oyindamola Fakeye)
藝術機構及國際連結
除了主題性的大展之外,由拉哥斯CCA(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Lagos)所策畫的國際藝術學校「Àsìkò」以策展做為核心,從2010年開始,陸續在奈及利亞、迦納、衣索比亞及塞內加爾等各處進行,並透過召集非洲各國年輕策展人、學者、藝術工作者進行長達四週的密集交流及工作坊,進而潛移默化的為未來的非洲知識社群建構基礎。除此之外,以德國外交部資金為主所支撐的非洲當代藝術專業雜誌《C&》,以精美的印刷和深入的田調方法,用半年刊的方式,自2014年以來,除了對達卡非洲雙年展進行剖析之外,對坎帕拉、馬利(Mali)的巴馬科(Bamako)以及肯亞的奈洛比(Nairobi)等地的藝術社群進行深入全版專輯篇幅的探訪。除了雜誌之外,《C&》同時也有一系列相關的出版品,並架構專業性的網路平台,成為入門非洲當代藝術的首選。
2016坎帕拉藝術雙年展展場一景
近五年來非洲當代藝術的變化非常巨大,快速的專業化已經讓非洲藝術逐漸擺脫過去的刻板印象;除了非洲內部的泛非交流之外,年輕一代的藝術家也逐漸的在先天體質不良的後殖民國家體制中漸漸地走出了一條路,形成了新的國族認同。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逐漸成為新的窗口,辛巴威館自2011年起持續的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撇除掉鬧劇一場的肯亞館不提,奈及利亞和南非也參與了2017年的國家館項目。而至今依舊為人津津樂道的,正是2013年贏得當年金獅獎國家館的安哥拉館。除此之外,透過時尚設計、攝影、建築以及文化研究等網絡,非洲當代藝術的跨領域特質早已確立。由此可見,非洲當代藝術同時具備了跨國家以及跨媒介的特質,許多策展人及藝術家同時跨足時尚及建築領域在非洲可以說是常態。而台灣在面對這新一波的非洲藝術發展,卻往往置身事外。
2016達卡雙年展展場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