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的情感教育
玉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國烈談台灣美術系列講座
玉山文教基金會一向積極推廣文化與藝術,除了於偏鄉學校展開、如今已卓然有成的玉山圖書館,更曾舉辦許多藝文活動,並透過「畫家畫玉山」的徵件與「玉山培育傑出人才獎學金」提供本土人文藝術創作者、研究者發揮長才的平台。對於玉山銀行而言,金融產業並不只有理性的操作,更要與生活密切相關,人文藝術則能為之注入溫度;這間特別的企業長期關注並支持藝文活動,更透過教育推廣的普及形式向下扎根,玉山文教基金會也因此成了大眾接近藝術的友善平台。
2019年開始,玉山文教基金會將舉辦一系列以「站在玉山.看見台灣美術」為主題的藝文講座,邀請專家從各自的專業視角提供深入淺出的視野,藉此讓台灣的人們更加了解台灣美術的發展脈絡。本刊訪談到玉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國烈,並邀請參與講座規畫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廖仁義與談,從今年年底做為開端的兩場講座出發,談談籌畫系列講座活動的初衷、過程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玉山銀行暨玉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國烈接受《藝術家》雜誌專訪
重探藝術的歷史縱深
玉山文教基金會的人文藝術活動著重表演藝術、音樂與影視,今年廖仁義進一步提議,將視覺藝術領域也納入藝文推廣的範圍,邀請美術史專家在一系列的講座活動中為觀眾鋪展台灣美術的發展歷程,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美術史研究領域如何從無至有慢慢建立起來,又對台灣人具有什麼意義。
2019年底將以舉辦在玉山金融大樓的兩場講座做為開端:2018年行政院文化獎獲獎者謝里法將以「發現與啟程:我走進『台灣美術史』研究與寫作的經過」為題,分享他在1970年代投入台灣美術史研究的心路歷程;廖仁義則將於「長河與流變:『台灣美術』的歷史跨度與時代變遷」中自史前時代開始,梳理台灣漫長而面貌多元的美術史長河。

左起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廖仁義、台灣美術史家謝里法伉儷、玉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國烈伉儷、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志成
「任何一個領域都有人從零開始,以拓荒精神拚搏,謝里法老師即是在沙漠般的環境中尋找脈絡,開拓了台灣美術史的研究。」曾國烈認為,謝里法在台灣美術仍然不受注意、甚可說是荒蕪的情境中投入研究與寫作,並且在1978年出版《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可謂為時代的開拓者。在講座中他將闡述當年開拓這塊未知領域時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後來的承續與發展,不只在知識層面,也能在精神層面帶給觀眾啟發,盼能藉由藝術家拓荒的意志,激發當代人重新思考在各領域有待探索的無限可能。
廖仁義補充,謝里法除了是研究者更是位創作者,在台灣美術家仍未被注意的時空,他在投入繪畫之餘總會想到,台灣有這麼多人在創作,為何台灣社會沒有人為這些創作者寫下美術史?過往對台灣美術較少關注,更沒有系統性與脈絡化的梳理,對曾經在美術上努力過的前人們實則是不公允的。「這個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應該被記得,做得好的要將成果延續;若大膽冒險而做得不理想,則要有比他做得更好的。」謝里法的分享,正能讓人們了解身為一位拓荒者,如何在荒煙蔓草中走出一條路。

2019玉山藝文講座首場由謝里法主講
關於廖仁義主講的「長河與流變」,曾國烈則認為台灣的美術發展,橫向的融合很多,縱向的繼承卻往往在覆蓋、遺忘與折返、銜接之間反覆,也因此台灣雖擁有華人為主的社會中最多元豐富的美術,卻不被發現。他認為被覆蓋與遺忘的皆須重新被連結起來,而專家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加以梳理,正可以告訴我們台灣擁有哪些藝術美學,提供觀看藝術時的思維與脈絡,將片斷的理解化為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今日的台灣美術史多半自日治時期談起,然而台灣視覺藝術的發展實則從史前時代已可見端倪,更與今日的台灣緊密相關,譬如老教堂、紅毛城在歷史和藝術上的意義都很深刻,但「不應只看到表面,而應看見深層文化、歷史與藝術性的層面。」
玉山除透過徵件、補助獎勵藝術家,這次活動強化歷史面向,實則是要對過往的創作尋根溯源。廖仁義說到,在當前的時代中獲得成就的藝術家,也是奠基於前人的努力,「社會如果看見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上,就不會認為台灣是一座貧瘠的島嶼。」(全文閱讀533期藝術家雜誌)
相關報導:企業的文化關懷與實踐——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站在玉山.看見台灣美術」藝文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