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精選
格里曼尼宮、葛拉西宮、普拉達基金會、威尼斯美術學院
每次在威尼斯雙年展舉辦期間,許多基金會與美術館紛紛推出重要展覽共襄盛舉。今年這些會外平行展的特色,在於繪畫個展的比例相當高。本文精選介紹幾檔展覽涵蓋半個世紀、四位代表不同世代的畫家:美國女畫家海倫.法肯絲勒(Helen Frankenthaler)、德國畫家耶格.伊曼道夫(Jürg Immendorff)、比利時畫家路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以及年輕羅馬尼亞畫家艾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此外,今年在威尼斯,我們還有機會見到兩位「貧窮藝術」(Arte Povera)重要藝術家的展覽,分別是希臘裔藝術家傑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回顧展與義大利藝術家皮諾.巴斯卡利(Pino Pascalli)個展。
格里曼尼宮│全景圖─海倫.法肯絲勒繪畫展,1952-1992
海倫.法肯絲勒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中少數的女性藝術家之一,這次於格里曼尼宮(Palazzo Grimani)舉辦的法肯絲勒繪畫個展共展出十四件作品,橫跨她1952至1992年間共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展覽名為「全景圖」,主要以大型長方形寬廣尺幅的畫作為重,呈現法肯絲勒如何在每個生命階段應用了不同的繪畫技術,以及它們在她的創作上產生的影響。
海倫.法肯絲勒 開啟的牆 1953 油彩畫布 136.5×332.7cm
©2019 Helen Frankenthaler Foundation, Inc.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graph by Rob McKeever, courtesy Gagosian
展覽起始於法肯絲勒在1953年完成的一件重要作品〈開啟的牆〉,透過她自己發明的「浸泡染色」(soak-stain)技術,法肯絲勒讓稀釋的油彩自由地在畫布上勾勒出一個個幾何色塊,並應用稀釋度來控制色彩的明亮度與透明感,建立介於抽象表現與後起的色塊畫風(Color Field painting)之間的橋梁。法肯絲勒在1980年代完成的畫作開始出現厚實、甚至塊狀式的油彩表面,如1981年〈For E.M.〉,在此「E.M.」指的是法國畫家艾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該作是從他的一幅靜物畫中得到靈感所完成;而1983年的〈天使兄弟〉中,塊狀的金漆與稀釋的底彩之間則達到一股張力與對比。而法肯絲勒最後完成於1990年代的作品與早期稀釋的作品全然不同,其中厚實的彩料、高度動態的筆觸,以及美妙的色彩混合,看似呼應大自然天候或景觀的無常變化,這點從作品名稱可以窺見,如1990年〈雪地〉、1992年〈漩渦〉與〈天候儀〉。(撰文/鄭元智)
葛拉西宮│皮膚─路克.圖伊曼斯
法國知名的皮諾典藏基金會(Collection Pinault)今年在葛拉西宮(Palazzo Grassi)推出比利時當代重要畫家路克.圖伊曼斯的回顧展,共集結藝術家從1986年起至今超過八十幅以上的作品。
路克.圖伊曼斯 施瓦茲海德 2019 大理石 960×960cm 米蘭Fantini Mosaici製造 葛拉西宮展場一景
©Palazzo Grassi ©Photography by Delfino Sisto Legnani e Marco Cappelletti
步入葛拉西宮,直面而來的是置放在中庭地面上一件巨幅大理石鑲嵌畫。該作名為〈施瓦茲海德〉,翻製自藝術家在1986年完成的一幅同名畫作。「施瓦茲海德」(Schwarzheide)事實上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一間集中營之名,而畫中的樹林景觀,乃是源自從這座集中營倖存下來的猶太人亞佛瑞德.康多(Alfred Kantor),在受監過程完成的畫冊中的一幅素描,這本畫冊成為圖伊曼斯該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施瓦茲海德〉呼應後景階梯上展出的一幅肖像畫〈祕密〉,畫中人物亞伯特.史比爾(Albert Speer)是納粹德國時期的戰爭軍事生產部長,在納粹政黨中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一生到死之前均宣稱自己對希特勒推動「最終解決方案」(Die Endlösung)的活動並不知情。圖伊曼斯在此畫描繪史比爾雙目緊閉的姿態,隱喻他不願睜開眼睛看清現實真相的盲目。
另外,本展展出數件作品均含有重要意義,如2007年〈模擬〉,是以美國迪士尼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之一,2014年〈佐川一政〉描繪一名殺人並吃掉屍體的日本罪犯,2015年〈輕蔑〉中為法國導演高 達同名影片的拍攝場景,或是2017年〈氣球〉與2018年〈回歸者〉,作品中受到其他畫家或導演的風格與影響則明顯可見。
圖伊曼斯的繪畫充滿蒼(慘)白、冷調、模糊與神祕的色調與畫風,強迫觀者不得不挪出思考的時間,試圖去思索畫中隱藏的線索,但這個行為並不總是為了要了解畫中的含義,而是可以正視並面對眼前真實的世界,這應該才是圖伊曼斯的繪畫能帶給我們的影響。(撰文/鄭元智)
普拉達基金會|傑尼斯.庫奈里斯回顧展
在傑尼斯.庫奈里斯過世兩年之後,普拉達基金會(Fondazion Prada)今年推出這位義大利1970年代「貧窮藝術」流派重要成員之一的希臘裔藝術家回顧展,並由知名義大利藝術理論家與策 展人傑爾瑪諾.切蘭特(Germano Celant)策畫。
庫奈里斯首次在1956年來到羅馬時年僅廿歲,並很快地與當地幾位年輕藝術家,如皮諾.巴斯卡利(Pino Pascali)、皮耶侯.曼佐尼(Piero Manzoni)、路西安諾.法布羅(Luciano Fabro)、恩瑞可.卡斯蒂朗尼(Enrico Castellani)與裘林.保里尼(Guilin Paolini)等人成為好友,他們均是後起的「貧窮藝術」流派的成員。
傑尼斯.庫奈里斯 無題(人文悲劇) 1975 金箔、衣架、外套、黑帽、油燈
“Jannis Kounellis” Curated by Germano Celant. Fondazione Prada, Venezia. 11 May - 24 November 2019
(Photo: 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庫奈里斯從1967年開始使用自然媒材,在當時發展出一系列用瓦斯燃料完成的創作。他提到「火」的使用主要與中古世紀「淨化」的儀式有關,而「金」則象徵「神聖」的拜占庭殿堂,本展展出一件同時結合這兩種媒材的重要作品:〈無題(人文悲劇)〉,由一道布滿金箔的牆面、一支掛著黑帽與黑衣的衣物架以及一盞瓦斯燈組成。其他幾件重要作品,包括結合畫著巴哈樂曲的畫作與一名大提琴手的音樂演奏所共組的〈無題〉,貫穿二樓展室天花板、共由十幾個木頭衣櫃構成的〈無題〉,以及展於基金會中庭、高數層樓、懸吊數個咖啡麻布袋的鐵架裝置作品〈無題〉等,均令人相當印象深刻。
展覽非常完整地呈現庫奈里斯一生的創作,並在每間展覽室或重要作品旁搭配深具歷史意義的圖檔紀錄與解說,以及藝術家本人曾經發表的宣言,讓觀者能進一步理解作品的創作理念與發展背景,深具教育特質。此次回顧展共展出近七十件從1959至2015年間所作的作品。庫奈里斯於2017年離世,但他和他的藝術夥伴卻在當代藝術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撰文/鄭元智)
威尼斯美術學院|巴塞利茲─美術學院
威尼斯美術學院於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推出德國藝術家喬爾格.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大型回顧展「巴塞利茲─美術學院」做為官方平行展之一,呈現這位在國際藝術場域極具分量的藝術家六十年來的創作脈絡,這也是威尼斯美術學院第一次舉辦在當代活躍的藝術家個展。
「巴塞利茲─美術學院」中展示喬爾格.巴塞利茲的裸體主題作品,將作於不同年代的作品並置呈現。(攝影:蔣嘉惠)
巴塞利茲過去在義大利擁有一間工作室,並曾在義大利待過一段時間。他在1965年獲得「羅瑪那之家獎學金」(Villa Romana Prize)而首次造訪佛羅倫斯並於當地創作,其知名的「英雄」(又稱「新人類」)系列即是於這段時期開始發展。義大利藝術家和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創作的影響也是此次展覽欲探討的核心,展覽同時比對他的作品與義大利和學院美術的關聯性,以及他如何將在這份滋養內化、進而對繪畫傳統提出挑戰。展覽展出這位德國新表現主義先驅的畫作、手稿、版畫及雕塑等早期至近年的作品,其標誌性的語彙在粗獷筆觸和濃烈色彩之間展露無遺,展覽亦藉由今昔作品的並置,對應呈現藝術家如何在每個創作階段與主題中發展出具個人辨識度的強烈風格。
「巴塞利茲─美術學院」策展人為西班牙藝術史學家寇司梅.德.巴拉那諾(Kosme de Barañano)表示:「巴塞利茲面對繪畫這項範疇時,他不是用簡化、精煉的方式提取所需,而是直接對傳統本身做出反擊與顛覆。」從展覽中多以具象人物為主題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透過不同的手法(甚至看似帶有挑釁意味)處理肖像這個傳統的畫題。(撰文/蔣嘉惠)(全文閱讀530期藝術家雜誌)
【7月特別報導│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第五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立陶宛、比利時、德國、日本、迦納
第五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法國、奧地利、土耳其、義大利、丹麥、智利
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精選──格里曼尼宮、葛拉西宮、普拉達基金會、威尼斯美術學院
白色政治的視覺頻率──最佳藝術家金獅獎得主亞瑟.賈法的「白色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