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路巨量資料時代的到來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所引發的各國封鎖禁閉措施從2月開始,直至截稿前,許多國家的相關政策仍尚未結束。此一前所未見的世態在各國對文化藝術環境、藝術機構、藝術家與藝術相關工作人士帶來劇烈衝擊及影響,法國專家悲觀地認為今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藝廊將會倒閉。在此同時,禁閉措施迫使許多藝術機構重新審視其數位策略,首先,緊急應用既存數位資源推出不同的數位型展演與教育服務,以保持和民眾的聯繫;隨之,藉此機會嘗試、發展新的數位提案與實驗計畫,這次的經驗勢必會為未來數位化藝文環境產生重要回響。
要在數位空間中發展藝文活動的基本條件之一依然是「內容」,此外它同時高度依賴寬頻科技,需要高速的光纖技術才能達到完美的展演結果,只有均滿足這些條件才得以真正發展。美國麥塔集團(META Group)分析員道格.萊尼(Doug Laney)早在2001年的研究與相關演講「資訊管理:掌控資訊的數量、處理速度與多元性」(3D Data Management: Controlling Data Volume, Velocity, and Variety)即已勾勒出「巨量資料」(big data,又稱「大數據」)的概念與三大特質,簡稱「3V」。《紐約時報》科技記者史蒂夫.羅何(Steve Lohr)於2012年2月出版的專文〈巨量資料時代〉(The Age of Big Data)正式引用該詞,其中簡介數據時代如何隨著數位科技的複雜化與日新月益的發展,成就一系列全新的企業管理趨勢、經濟模式與消費習慣的現象,並指出這樣的現象不只限於私人商業與消費領域,同時也會影響公家機構的運作以及政治決策的趨勢與制定。
當代藝文機構是如何面臨「巨量資料時代」?它如何反過來改變藝文環境?本文試圖從以下三點來思考這些問題:首先是文資的開放,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許多國際級博物館與美術館推動的典藏數位計畫;第二點集中在多媒體資料的流通,觀察隨著寬頻的普及化、影音資料的傳輸愈來愈快速,如何對藝文消費習慣帶來改變;最後一點關於創作與產業的數位轉向,整結一些公私機構、藝廊與藝術家如何透過應用程式(App)與社群網站發展出的創意實踐。
一、藝術資料、史料與文資紀錄的開放
藝術作品的資料、史料與文資紀錄的蒐集與保存,長久以來就是博物館、美術館的重要活動之一,主要原因當然與「藝術作品典藏」與「展演活動規畫」等軸心使命息息相關。如果這些資料最初以紙本、攝影與磁碟的形式存在,通常會佔據許多儲存空間,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與網際網路普及,其數位化工程也很快地成為許多藝術機構於20世紀末興起的長程計畫,目的除了遵守「永續保存」的規範之外,並呼應同時盛行的教育與智識共享的廣泛需求,不少重要網路平台與組織的創立,如2001年的「維基百科」(Wikipedia)與「創用CC」(Creative Commons),均可視為此一風潮的最佳案例。在美術領域中,國際美術館開放高解析度藝術作品的影像、文字解說和展覽歷史檔案可供免費下載的做法,應該是近幾年來最引人關注的案例。
▲藝術作品圖檔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於2017年推出「開放取用」(Open Access)計畫,透過館方網站釋放了四十萬六千張高解析度的藝術作品圖檔與相關資料,它們均來自該館超過一百五十萬件的典藏;其中近廿萬件作品已經屬於公有領域,其圖檔則使用「創用CC」的「無著作權」(CC0 1.0)標誌,授予它人得以任意複製、修改、發行與展示,甚至包括商業用途。 在這股風潮中,大都會美術館並不是唯一釋放其典藏作品高解析度圖檔的藝術機構,推行同樣舉措的尚有華盛頓國家藝廊「NGA影像計畫」(NGA Images)提供超過五萬件典藏作品圖檔,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影像服務部門」(Photoservice)提供近廿五萬張典藏作品圖檔的下載服務。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外觀一景 Photo courtesy of The Met
相對於這些慷慨的作為,法國的情況則略有不同,並常被專家與作家批判。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大皇宮(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 Grand Palais,簡稱RMN)是法國文化部旗下的法人機構之一,其影像部門負責法國所有國立博物館/美術館的藝術作品影像之製作、保存、管理、推廣與「銷售」的活動,並為此設立一個名為「藝術影像」(Images d’art)的專門網站,目前推出擁有近五十萬件藝術作品的圖檔影像庫,涵蓋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等重要藝術機構的典藏作品。「藝術影像」提供所有使用者兩種選項:非商業用途的免費下載與需收費的商業用途;換句話說,即便已經屬於公有領域,除了私人使用或教育目的之外,RMN所管理的藝術影像並非完全自由開放,其理由在於保障翻拍這些藝術作品的攝影師之權利,視這些圖檔也附帶著他們的著作權。藝術史料與文資紀錄 這些典藏作品的圖檔通常伴隨相關基本的作品解說,近年來許多美術館也開始釋出更多資料,其中許多與藝術史料和紀錄有關,屬於相當專業的資訊內容,對於歷史的研究與發展有極大助益。
有別於「藝術影像」以國立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典藏為主,法國文化部以達文西名畫命名所設立的「蒙娜麗莎資料庫」(Joconde)則是一個完全免費的網站,共收集近六十萬件藝術作品的資料與部分圖檔,其使命在於推廣享有「法國博物館」 (Musées de France)標幟之博物館/美術館的典藏作品,進一步達到智識普及、研究發展與教育推廣之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博物館」標幟並不僅限於公家機構,其為法國文化部基於一系列典藏標準與規範所頒發的標幟,公私立美術館均可申請。
甫擴建完工不久的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檔案中心」(Archives)從2014年起啟動「展覽歷史」(Exhibition History)計畫,數位化其策展與布展部門資料檔案,並於2019年對外開放自1929年開館至今共五千場以上的展覽資料,民眾除了可以搜尋到歷史展覽圖檔,還能查詢展出藝術家的作品名單、新聞稿、導覽手冊,甚至當年出版的畫冊等,這項功能為大眾提供相當重要且少見的研究素材。
位於巴黎龐畢度中心三樓的康丁斯基圖書館(Bibliothèque Kandinsky)是一間專門開放給藝術史學家與學生的專業圖書館,屬於法國國家現代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旗下的部門之一。其使命除了保存該館各部門的歷史文件檔案,同時也收錄來自全球各地的展覽畫冊,以及藝術專業人士捐贈的圖書遺產。該館之名正是為了紀念康丁斯基的遺孀妮娜.康丁斯基(Nina Kandinsky)於1981年捐贈所有圖書與手稿的慷慨作為,使它成為世上保存康丁斯基私人手稿最重要的機構。一如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檔案中心,康丁斯基圖書館網站提供可搜尋過往展覽相關資料與圖檔的服務,並同時可以查找藝術家與藝術史學家所捐贈的文稿、圖書與史料(fonds),如曼.雷(Man Ray)、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și)、安德烈.布魯東(André Breton)或阿基佐姆建築聯盟(Archizoom Associati)等,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全文閱讀541期藝術家雜誌)
【六月專輯│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