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再次成為美國
費思.林格爾德:美國人民
紐約新美術館/2022年2月17日~6月5日
1967年,卅七歲的費思.林格爾德(Faith Ringgold)在紐約的光譜畫廊(Spectrum Gallery)舉辦了首次個人展覽「美國人民」。時隔五十餘年,在林格爾德的家鄉,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挪用當年的展覽名舉辦回顧展「費思.林格爾德:美國人民」,是其生涯至今最齊全的大型個展。展覽依時間軸與創作主題按序規畫,爬梳林格爾德橫跨五十多年的創作軌跡,對這位身兼藝術家、作家、教育家及社會運動者的傳奇性人物的跨界成就抽絲剝繭。
費思.林格爾德於1930年出生於正值哈林文藝復興(Harlem Renaissance)尾聲的紐約哈林區,在許多新興藝術家與作家的耳濡目染之下成長,隨後以藝術家及公立學校教師的身分居住多年。即使在職涯後期搬離了哈林區,她的作品仍與這個從小伴隨她的社群有著緊密的連結。然而,身處歷史上以黑人為主的社區,在成長過程中,林格爾德經常在各種場合面臨身為種族與性別弱勢族群的尷尬處境。也因此,她將這份焦慮與不安化為1960年代早期系列作品的靈感。
費思.林格爾德 美國人民系列#1:朋友之間 1963 油彩畫布 101.6×61cm
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分校紐伯格美術館(Neuberger Museum of Art)藏
©Faith Ringgold / ARS, NY and DACS, London, courtesy ACA Galleries, New York 2022
1963年,林格爾德開始創作名為「美國人民」的人像系列。這些人像線條簡單圓潤、色塊飽滿,然而在饒富童趣的表象之下,林格爾德對種族議題的批判不言而喻。或許是這個原因,在畫中人渾圓卻空洞的大眼與觀者的對視之下,一種詭譎的不適感油然而生。林格爾德將這樣的視覺語言稱作「超寫實」(super realism)。對她而言,這個風格是「針對民權運動及當時發生在黑人社群上的事情透過我的藝術表態,並且將它處理得超寫實」。
費思.林格爾德 美國人民系列#20:死 1967 油彩畫布(雙畫板) 182.9×365.8cm 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Faith Ringgold / ARS, NY and DACS, London, courtesy ACA Galleries, New York 2022. Digital Imag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Licensed by SCALA / Art Resource, NY
隨著19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從非暴力路線逐漸傾向更加激進、主張種族分離的黑人權力運動(Black Power movement),「美國人民」系列後期作品的批判也愈來愈直白而強烈,最終於1967年以三幅壁畫規模的畫作為此系列作結,當年正是美國爭取種族平權的動亂示威遍地開花的一年。透過這些「壁畫」,林格爾德想描繪的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切」。〈死〉做為「美國人民」系列的最後一幅作品,也是林格爾德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雖然承襲林格爾德的「超寫實」手法,但畫面卻比先前的作品更加震撼,只見面目猙獰、慌張四竄的人們和鮮血遍布黑白種族混雜的臉孔身軀。構圖上,〈死〉致敬了同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的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只不過控訴的是長期下來美國社會對黑人社群的種族歧視與不公不義。〈國旗正在淌血〉畫如其名,星條旗上代表堅韌勇氣的紅色化作鮮血流下,背景中一位白人男子與一手持刀、一手看似扶著傷口的黑人男子分別被中間的白人女子挽著手,這樣矛盾的畫面是否代表偽善的美國多元種族社會?林格爾德並沒有明說。有趣的是,畫面中缺席的黑人女性也反映了現實中她們必須同時面對種族與性別歧視的困境。事實上,1960年代的紐約藝術圈仍是白人男性主導的世界,即便是在非主流的黑人藝術圈中,黑人女性也少有發聲的空間。而這幾幅「壁畫」作品在1967年林格爾德於光譜畫廊首次個展展出時,也是畫廊中唯一非白人藝術家的展品。(全文閱讀564期藝術家雜誌)
費思.林格爾德 美國人民系列#18:國旗正在淌血 1967 油彩畫布 182.9×243.8cm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Faith Ringgold / ARS, NY and DACS, London, courtesy ACA Galleries, New York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