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 演繹善美的藝術詩歌
撰文│陳玟妤.圖版提供│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藝術收藏+設計 2024年4月199期)
江賢二
圖像提供: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
江賢二投入多年所探尋的藝術,是與個人之善、美交織合一的藝術。他對生活與環境的感知猶如種子,種下後於某個不經意的將來盛放在筆觸肌理、色彩等抽象表現之中,觀者能從其巴黎、紐約「封窗」時期的作品看見藝術家內心的陰鬱、掙扎、寧靜、希望,自其返台最初10年的作品,看見藝術家對家鄉文化深刻的懷想與轉化,更能自台東時期色彩的回歸,看見包覆在夢幻、絢爛筆觸中台東的自然與奔放。隨著時光的醞釀與成熟朝不同階段開展,真摯地呼吸、表達,藝術因而豐富如生命。
問:返台多年後你搬到台東,創作也有了巨大的轉變,包括色彩與光線的變化。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轉變?
答:在紐約、巴黎時,我將畫室與自然光隔絕,在拒絕自然光的狀態下作畫,是我創作的「封窗」時期。由於畫的不是具象作品,不像印象派畫家需要大自然的光線,我想找到的是自己心裡的光,「封窗」是因為在創作時不想面對窗外的事物,我需要集中我的心、我的力在我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搬到台東後,我把窗子打開了,現在畫室裡光線充足,有一陣子我甚至開始在戶外工作,只是外頭實在太熱了。
改變一是因為大環境,二則和年齡有關。年輕時雖然常在巴黎盧森堡公園休息、看書、喝咖啡,但盧森堡公園再美,我卻從未感受到那種美,我有一系列的創作叫「盧森堡公園」,還是以黑色、灰色表達盧森堡公園給我的感覺。到了台東,我才有了對大自然之美的欣賞之情,愈來愈多自然元素進入作品畫面,這幾年園區建設期間,清水模、石頭、鋼筋等元素也融入了我的創作語彙與材料表現。來訪工作室的朋友會問我畫的是什麼「花」,我會向他們介紹,我畫的不是花,我畫的都是台東的顏色、台東的空氣。
「江賢二2023個展」展覽現場
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像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4年4月號199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