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克建築獎是建築界的最高榮譽,主辦方凱悅基金會(Hyatt Foundation)於美國時間3月7日公布2023年的得獎者,為英國建築師大衛.齊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
第十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其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於2月17日公開發表,場址位於台中烏日區一處鐵皮廠房,以1:1試組裝呈現展出於威尼斯的景象……
第十三屆台北雙年展於3月13日正式公布展覽主題「小世界」,由周安曼、穆柏安(Brian Kuan Wood)、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組成的策展團隊於記者會分享策展的概念與不同面向。
文化部於3月13日宣布,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會通過由董事彭俊亨接任董事長,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由現任文策院董事、台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理事長蔡嘉駿接任。
億萬富豪暨藝術收藏家羅納德.蘭黛(Ronald Lauder)同意將其收藏50年的克林姆(Klimt)作品〈戴帽女子〉(The Black Feather Hat)歸還給猶太藏家艾琳.貝然(Irene Beran)的繼承人─艾琳.貝然是該作在二戰前的持有人─並重新購回。
已開展的「文森的選擇:家族歷史肖像」以美術館及其典藏為主體,敘說梵谷家族的歷史和收藏如何促成梵谷美術館的誕生,並揭示其家族成員在人生中的選擇如何影響美術館的落成,以及其典藏如何讓梵谷美術館成為一座世界聞名的重要館所,進而形塑現代觀眾對於梵谷及其藝術的理解。
1月27日至30日,行政院陸續公布三波內閣改組名單,並於1月31日進行新舊內閣交接,文化部長由史哲出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由蕭宗煌出任。
提摩西.雷夫與大衛.法蘭柯是奧地利猶太收藏家弗里茨.格倫鮑姆的親屬,目前二人向紐約現代美術館與加州聖塔芭芭拉藝術博物館提起訴訟,尋求歸還格倫鮑姆遭納粹掠奪的2件席勒作品,分別是1912年繪畫作品〈妓女〉,以及藝術家1915年鉛筆繪製的妻子肖像。
巴黎羅丹美術館(Rodin Museum)宣布取消於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聖克魯斯-特內理費(Santa Cruz de Tenerife)成立分館的計畫,若此計畫持續進行,聖克魯斯-特內理費需為場館與購入83件羅丹雕塑作品,籌措1700萬美元經費,建造工程也將持續數年。
自2020年休館的倫敦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於2022年12月15日宣布,將於2023年6月22日再次開放入場。休館期間的國家肖像藝廊對其建築做了一番整修與重建,歷時三年的翻修計畫「鼓舞人心」(Inspiring People)包含擴建建築北面的入口處以及翻修舊有的空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共獲十二位收藏家及藝術家捐贈一千餘件來自中國與世界各地的文物和藝術品,並於同年12月12日在館內香港賽馬會演講廳舉行捐贈典禮,向捐贈者頒發感謝狀。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於1月3日召開第十屆監事會及董事會第一次會議,由董事互選出林淇瀁(向陽)為新任董事長,在本屆監事支持下由劉嘉偉當選常務監事。林淇瀁(向陽)為台灣著名詩人,曾任自立報系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