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倪蔣懷曾三次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一生傾囊貢獻於振興台灣美術及扶植藝術人才,更以美術贊助先覺者的身分聞名後世。倪家後代基於支持台灣美術與文化發展的信念,無私地將倪蔣懷的創作與相關收藏捐贈予台北市立美術館。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油畫作品〈科布的穀倉,南特魯羅〉(Cobb's Barns, South Truro)將在5月蘇富比現代藝術晚間拍賣舉槌,估價800萬至1200萬美元。
2022年6月,奧蘭多藝術博物館(Orlando Museum of Art)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特展「英雄與怪物」(Heroes & Monsters)因涉及摻雜偽作,引起FBI藝術犯罪小組調查,策展人暨館長德格羅夫(Aaron de Groft)亦於事後遭解聘。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據信僅有37件已知作品傳世,但近期,有專家認為一件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的館藏,應出自維梅爾之手。
文化部指定重要古物〈清流〉,由陳澄波孫子陳立栢代表家族捐贈給南美館,以實際行動展現對於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的支持。陳澄波在遺書中曾寫下「西湖斷橋殘雪之繪為家保存之」,文中提及的作品便是〈清流〉,希冀能綿延傳家,足見此作對陳澄波來說深具意義。
桃園市立美術館主辦的「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於3月21日公布得獎名單,戴爾芬.普伊耶以〈引體向上〉獲得首獎「桃創獎」,三位「優選獎」得主為貝倫.桑塔瑪琳納、焦岩和李繼忠,分別帶來〈移民,第一層皮膚:懷舊〉、〈無法站在你身旁〉以及〈虛無鄉遠〉;王言然則憑藉〈生產力計畫2023〉拿下「遊藝獎」。
近期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試圖證實一項推論,即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畫作風格的朦朧空靈,可能是受工業革命時期下大環境的空氣污染所啟發。
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於3月2日辭世,享耆壽92歲。為表彰其對臺灣藝術發展與美術教育的重要貢獻,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26日出席告別式,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何肇衢長子何諺甫代表受贈。
普立茲克建築獎是建築界的最高榮譽,主辦方凱悅基金會(Hyatt Foundation)於美國時間3月7日公布2023年的得獎者,為英國建築師大衛.齊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
第十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其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於2月17日公開發表,場址位於台中烏日區一處鐵皮廠房,以1:1試組裝呈現展出於威尼斯的景象……
第十三屆台北雙年展於3月13日正式公布展覽主題「小世界」,由周安曼、穆柏安(Brian Kuan Wood)、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組成的策展團隊於記者會分享策展的概念與不同面向。
文化部於3月13日宣布,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會通過由董事彭俊亨接任董事長,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由現任文策院董事、台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理事長蔡嘉駿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