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爆發文物竊盜案,丟失、被盜或損壞的文物包括西元前15世紀至19世紀的金飾、半寶石等1500至2000件館藏物件,並傳出有遭竊文物於eBay以低價販售的消息,這些藏品主要用於學術和研究,近年並未公開展示。
畢卡索(Picasso)最著名的歷史繪畫〈格爾尼卡〉(Guernica)自1992年起為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Reina Sofía Museum)典藏,總是吸引大量人群於畫前駐足。近日,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的新館長賽嘉德(Manuel Segade)宣布,館方將解除針對〈格爾尼卡〉長達30年的拍攝禁令。
國際知名的哥倫比亞畫家暨雕塑家費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9月15日因肺炎併發症於摩納哥的醫院逝世,享耆壽91歲。在70年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波特羅因發展出別樹一幟的「波特羅風」(Boterismo)——他常以五官緊縮、強調肉體量感的「膨脹」風格描繪人物——而廣受喜愛。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於8月14日宣布收購傳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紀堯姆.呂西安.阿曼斯(Jacques Guillaume Lucien Amans)的作品〈貝利澤爾和弗雷家的孩子們〉,預計於今年秋天在美國翼樓(American Wing)展區展出。
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係為表揚在文化外交和藝術方面的成就,於2012年正式設立,王淑鈴是台灣首位獲獎的藝術家,亦是繼2015年中國藝術家徐冰後睽違八年獲此殊榮的華人藝術家,而今年適逢AIE計畫六十週年,更顯獲獎的意義非凡。
布萊斯.馬登8月9日於紐約家中逝世,享壽84歲。他的女兒蜜拉貝爾.馬登(Mirabelle Marden)在 Instagram寫道:「父親很幸運,能夠一生從事自己所愛的事情。」並表示直到生命結束的前幾日,馬登都還在畫畫。
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不僅在產業界舉足輕重,同時也是一名深耕藝術領域多年的世界級收藏家。他創辦的國巨基金會與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合作舉辦「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特展……
明年邁向第廿四屆的雪梨雙年展於7月25日公布主題「一萬個太陽」與第一波參展名單,包括兩位台灣藝術家:宜德思.盧信、李俊陽獲選參展。本屆雪梨雙年展共同藝術總監康喆明(Cosmin Costinaș)與殷迪.格瑞洛(Inti Guerrero)指出,雙年展將呈現參展的社群和藝術家如何運用集體慶祝與喜悅……
柏林雙年展日前公布,第十三屆柏林雙年展策展人由出生於1982年的作家暨策展人薩莎.科拉(Zasha Colah)出任。薩莎.科拉成長於尚比亞首都路沙卡和印度的孟買兩地,至2014年前居住、工作於孟買,2014至2017年期間在柏林和孟買兩座城市之間往返,近六年以義大利杜林為據點。
義大利正針對羅浮宮館藏中據信源於掠奪的7件古物提出返還要求,包括一件西元前5世紀的黑色羅馬雙耳細頸瓶,以及數件西元前4到6世紀的希臘花瓶。
國際藝博品牌弗里茲(Frieze)在美國境內已運營紐約弗里茲藝博會(Frieze New York)與洛杉磯弗里茲藝博會(Frieze Los Angeles)。近日,弗里茲又宣布收購紐約軍械庫藝術展(Armory Show)及芝加哥藝博會(Expo Chicago),顯示其在美國擴張版圖的野心與謀略。
紀實攝影家潘小俠7月31日凌晨辭世,享壽六十九歲。文化部長史哲聞訊深表哀悼與敬意,並表示,潘小俠長期投身紀實攝影,關注臺灣土地與社會運動,透過鏡頭凝視臺灣社會時事,記錄美術家、文學家、原住民和白色恐怖受難者等,書寫一部臺灣影像史,文化部將頒發旌揚狀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