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與「東方」是興起於戰後臺灣畫壇的兩個重要繪畫團體,主要活躍時間於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後,地點即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當年藝術家們於此共同積極倡導「現代繪畫」的理想與目標,在幾位藝術導師及文藝界前輩的鼓勵與支持下,他們憑藉著明確的言論及堅毅的行動,促成當時國內第一波具有鮮明主張的美術運動。
英國掠奪品諮詢委員會(Spoliation Advisory Panel)決議,3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作品應保留於它們目前的擁有者倫敦科陶德美術館(Courtauld Gallery)中。此3幅涉所有權爭議的作品為〈教宗葛利果一世、聖毛勒斯與聖帕彼亞訥斯、聖多彌蒂拉與聖聶勒與聖亞基略〉……
芝加哥聯合聯盟俱樂部(Union League Club of Chicago)計畫出售一件莫內(Claude Monet)與一件烏弗(Walter Ufer)作品,以籌募1000萬美元的建築翻修資金。這幅莫內作品〈盛開的蘋果樹〉(Pommiers en fleurs)描繪了法國鄉間小路與一旁盛放的白花和灌木叢……
第廿四屆雪梨雙年展於3月9日正式開展,在「一萬個太陽」主題下,七個展場共匯聚來自五十多個國家的上百位藝術家╱團體的作品,紛呈社群、多重歷史,以及如何透過歡樂慶祝來做為反抗的手段與表達自身的意向,由此探求、創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文化關聯時刻。
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於台灣時間3月5日晚間公布今年度獎項花落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而這名第五十三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是繼丹下健三、安藤忠雄、伊東豊雄與磯崎新等人之後,第九位來自日本的建築師。
文化部於3月14日公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草案」預告六十日,廣納各界意見。文化部表示,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推動卅餘年,歷經六次修法,為釐清各界對當前制度執行疑慮及建議,文化部自去年9月起密集召開十三場諮詢會議及兩場公開交流會……
臺中市立美術館歷經多年籌備,終於在3月1日正式啟動營運,首任館長賴依欣上任,揭示臺中的藝術發展將進入新的紀元。而眾所矚目的臺中綠美圖也預計在明年底落成開館,到時將成為國內首座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的世界級地標。
英國藝術市場正承受來自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AML)相關立法的壓力。英國稅務及海關總署(HMRC)自2021年1月10日開始監管藝術交易起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至少針對31名藝術市場參與者處以罰款。在31件公布的懲處案件中,有30件發生在2022年1月1日起算的15個月之間,懲處頻率為一個月至少2件。
觀眾喜愛在美術館、博物館自拍的行為正危及藝術品的安全,原因是拍攝者往往背向作品,甚至會在自拍過程中倒退走近作品,儘管無意破壞,但此舉十分容易對展品造成危害。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The 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Belgium)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策畫國際巡迴特展「想像!─國際超現實主義一百年」,首站從布魯塞爾出發,將陸續前往巴黎、漢堡美術館、馬德里Mapfre基金會以及費城美術館。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表示,做為5月正式開館營運的前哨活動,國際館長論壇宣告富邦美術館在面對全球文化版圖的合作之下,提出串聯全球、建立國際連結並深化交流的架構模式,不但藉由經驗交流來整理、交織各國際館所營運精采的觀點與策略……
歷經近六年重新整修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今年2月7日在正門廣場前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儀式,由史博館館長王長華主持,文化部長史哲到場見證,與同林柏亭、蕭瓊瑞、李乾朗、莊武男等參與陪伴史博館整修過程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啟因整建而關閉的史博館紅色正門,象徵史博館已完成所有整建工程宣告開館,2月21日正式向民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