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當代藝術館於2010年首次舉辦台灣當代藝術展覽,歷經十五年後再次探索這個島國當代藝術的嶄新面貌。此次展覽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的潮流及作品,反映台灣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進展,以及豐富的歷史和社會政治背景如何形塑出台灣獨特的身分認同與當今開放的社會。
在「作為人」這檔展覽中,劉柏村的雷射切割鐵人輪廓,是從制式的工業鋼板上裁切而下。它們每一個都能像一長串的剪紙人形般密集地聚攏或被拉開。一旦拉伸後它們便成為一條可變形的鏈狀體,劉柏村藉此在空間中塑造出不同的量體,透過壓縮或擴張,創造出密度、紋理以及更宏大的連結——最終呈現為一種雕塑的「風景」。
Bluerider ART於2013年9月成立台北.敦仁、台北.仁愛兩個空間,也於2021年5月成立上海.外灘空間,籌備多時的Bluerider ART倫敦.梅費爾新空間更將於2023年9月9日盛大開幕,重返藍騎士精神起源的歐洲大陸。
日本當代藝術盛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今年春季正式展開,這場三年一度的藝術展會自2010年舉行至今已邁入第五屆,並持續以「海洋復興」與「海島活力」為核心主題,期盼透過大型藝術計畫深化地方創生能量,重新煥發人類和自然共生的瀨戶內島嶼活力。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一次在日本新潟縣南部越後妻有地區(十日町市和津南町)舉辦,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祭,至今成功吸引世界各地逾兩百六十四萬人次造訪。
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自然史博物館裡,有一具五百多年前被印加人活埋在馬普丘河(Río Mapocho)發源地艾爾普洛莫(El Plomo)峰頂的男孩化成的木乃伊,以求水源永不匱乏。他手中握著紅線,以紅線獻給永恆的生命線與水。六歲的塞西莉亞.維庫尼亞(Cecilia Vicuña)在木乃伊男孩身上看見了自己…
現今阿拉伯世界的廿二個國家各自在20世紀中葉面臨一段動盪而劇變的時期,得以接觸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與抽象繪畫,卻也因為西方勢力介入阿拉伯政治與軍事的程度日漸升高,讓他們開始以批判性的觀點反思藝術與社會,期待能使藝術與自己生長的地區產生關連。
我們必須公開表明,並且靠著自己寫下我們自身的歷史、證明我們的存在,不應仰賴其他人來解放我們。拍下這些照片即是我聲明自己做為南非攝影師、南非女性,以及自我認同為黑人、女同志的另種方式。我的創作僅是在主張:我們值得被肯定、尊重、承認,並且經由公開的發表來標誌與追索自身的存在。
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即將舉辦一場大展(展期原訂為1月6日至5月3日,因疫情暫時閉館並延後開幕),呈列一百五十餘件作品,從埃及石灰岩雕像、中世紀手抄本、宗教版畫到當代的街頭藝術,不同時代、媒材、風格、創作者,圍繞的卻是同一個主題――「人的觸摸:藝術創作,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