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邊緣的年代──現代的隱逸
從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全球以來,人類文明遭遇到百年來的重大挫敗──面對隔離(quarantine)束手無策、百業蕭條、國境封閉、經濟大衰退⋯⋯。過去兩年多以來許多國際藝術博覽會因此取消或延期,或改為線上展覽的形式。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在過去的兩年多不僅成為眾人耳熟能詳的詞語,也逐漸成為社會的真實。相對於「被迫保持」社交距離,其實在歷史上也不乏自我刻意與社會保持距離者: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隱士」或「隱逸」。

葉子奇 台中的雲 2021-2022 蛋彩、油彩亞麻布 50.8×76.2cm
此次月臨畫廊「在自我邊緣的年代」展出的藝術家:王萬春、葉子奇、潘信華、周成樑、胡朝聰與蘇煌盛,六位創作者從1958年出生的王萬春跨越到1987年的蘇煌盛。有趣的是,這六位藝術家之中的前三位:王萬春、葉子奇和潘信華都與台灣的後山花蓮有關;後三位的周成樑、胡朝聰與蘇煌盛都出生於台灣北部;他們共同的背景則是都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王萬春在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於1983年在國立國父紀念館側邊的春之藝廊舉辦「ㄆㄇㄈ實驗作品展」之後曾經一度陷入茫然的創作困境,一直到1988年搬到花蓮郊外之後,「由於時間多,周遭的氣氛也很好,自然而然又畫起來了」(安懷冰)。出生於花蓮的葉子奇則是在紐約闖蕩多年後又與妻子在2006年返回花蓮定居,此後葉子奇的畫作大量出現東部後山的山林、天空與雲。潘信華原本成長於花東的太麻里,在服完兵役之後長期在花蓮以開設畫室教學為生,日後作品裡許多圈繞式的構圖方式,與他長期在花東溪谷裡釣魚的個人經驗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

潘信華 宛如水中央 2022 彩墨、手工紙 112×177cm
周成樑、胡朝聰與蘇煌盛三位都就讀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也可說是台灣仿效法國的藝術學院體系之後、國立藝術學院制度下培育出來的新一代創作者。周成樑多年來一直蟄居於中部的三義,過著有如隱士般的生活。事實上,雖然胡朝聰與蘇煌盛也都定居北部,但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一股刻意的自我疏離感,無論是在胡朝聰多肉植物與無人的濱海公路的並置構圖,或是出現於蘇煌盛在練習滑板時模擬不同滑板運動時的身體軌跡。
在這六位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自我隔離(Self-Distancing)的身影,他們選擇的自己隔離其實不是因為病毒與疫情,而是對於現代文明的一種不安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