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為彰顯文協精神,文化部於11月11日舉辦「文協獎章」頒獎典禮。文化部長李永得指出,台灣仕紳百年前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奠定台灣文化運動的重要里程,開啟台灣文化自主的新頁……
〈淑女肖像〉為克林姆1917年之作,並於1925年由里奇.奧迪現代美術館購藏。此件作品同時為繼消失的卡拉瓦喬〈聖弗朗西斯和聖勞倫斯誕生〉後,世上最搶手之失竊畫作,其預估價約為7000萬美元。
自2006年展開興建計畫的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在歷經施工延誤、工人權益爭議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後,日前宣布這項延宕多時的美術館工程預計於2025年完工。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於10月1日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台灣原住民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與張恩滿獲邀展出。本屆卡塞爾文件展由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擔綱策展,其成員涵蓋藝術家、建築師、教師、編輯或有社會與政治學、文學背景、攝影與新媒體專長等專業人士,對印尼當代議題提出具批判性的觀察與觀點,實踐過許多共創計畫。
由瑞士知名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與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ST╱松隱大樓(ST / Song Eun Building)於9月30日與首檔個展「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探索松隱藝術空間」一同開幕,成為首爾商業中心清潭洞的藝文新地標。
歷經數年籌備,北美館正式啟動「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新建典藏庫房將於今年10月動工;擴建新館亦預計於明年1月公開徵求建築提案。今年10月起將以未來園區為題,針對建築業界、建築學界召開「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系列論壇,並邀請市民大眾陪伴北美館一同蛻變成長。
已故傳奇地景藝術家夫婦克里斯多(Christo)與珍─克勞德(Jeanne-Claude)遺作〈包裹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Wrapped)在其基金會協助下,於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在巴黎正式展出。
臺北市立美術館第三屆策展徵件計畫「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於2021年9月18日至12月19日展出,由李雨潔和林瑀希共同策劃,從「感性的藝術史」出發,將展覽想像為療癒機器的總體。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於8月31日公布參展藝術家完整名單,並同步於國美館YouTube頻道推出展覽前導宣傳影片。本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由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擔綱展覽總策畫,以多策展人的形式邀集台灣策展人侯昱寬、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亮點展區「MIT新人推薦特區」及「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公布入選藝術家名單,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為李怡萱、黃立穎、黃翰柏、張乃仁、劉慧中、蔡函庭、簡佑任與蘇頤涵……
1987受任為羅浮宮首任主席兼館長的米歇爾.拉克羅特(Michel Laclotte),曾受法國文化部稱為藝術史與博物館界的重要人物。
自身為藏家及歐密國際藝術中心(OMI Art)的創辦人─弗朗西斯.格林伯格(Francis Greenburger)開啟了一項位於紐約韋斯特街50號的「Art50W」開發計畫,將已故建築師赫爾穆特.賈恩(Helmut Jahn)所設計64層摩天大樓的第二層轉換為開放式的微型畫廊空間,如一場永久性的藝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