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其他展訊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 首頁
  • 雜誌與叢書
  • 藝術收藏 +設計
  • 2018

雜誌與叢書

  • 當期雜誌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2月 #135

  •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2月 #135 1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2月 #135

第135期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我要購買
貨到通知我
我要兌換
 
第135期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 編輯手記
  • 目錄

藝饗時代的深情致意

 飲食文化與隨之而來的各種儀式,向來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元素。達利(Salvador Dalí)發行於1973年的自創食譜《卡拉的盛宴》(Les Diners de Gala)構思了超現實食藝圖譜的浩繁奇觀,《藝術家食譜》(Artists' Recipes)書中則收錄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阿尼胥.卡波爾(Anish Kapoor)與蔡國強等81名全球知名藝術家設計的食譜。

 

 藝術家奧拉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視廚房為一座煉金術室:「水與火,土地與空氣——這是一處多重元素產生共鳴的場所。當我們置身廚房與花園時,我們思考與學習,我們的觀點在此發生轉變,而烹飪是提問的行為。」艾里亞森認為,烹飪如同藝術一般,既是一種生理需求反應,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創造慾念,「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中不斷探尋,帶著對自身感官的信任,逐漸在創作過程中尋找關連,並嘗試突破與改變。」透過緻密的心念,體察生命精微處蘊藏的所有祕密,便是12月專輯「藝之食托邦」聚焦的關鍵,在味蕾的領空,讓想像飛,這是由創意家發起的食藝革命。

 

 臺南市美術館1館分為舊棟與新棟兩棟建築,透過中央廊棟串連新舊建築,巧妙地融匯傳統與創新的精神,渾然一體。坐落於台灣古蹟最密集的台南市中西區,人文薈萃,因此南美館也將美術館與城市紋理的建構視為營運理念的一環。南美館從賴清德前市長任內籌備開始,即逐年編列預算購藏作品,為了豐富館藏,開始接受外部捐贈,其中大量捐贈則是籌備會召集人陳輝東先生(現任董事長)四處奔波,鼓勵畫家及其家屬捐贈,方能有今日可觀之處。積沙足以成塔,壘石可建長城,這批捐贈作品乃是一群熱愛美術,希望延續台灣文化的一群人,不斷辛苦堆砌起來的豐碩成果。為了典藏捐贈與蒐購品,南美館除了興建嶄新典藏庫房之外,也特別成立「美術科學研究中心」,肩負起檢測、修復、跨域研究的角色。

 

 瑞士收藏家于貝爾.路澤(Hubert Looser)擁有歐洲數一數二的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極簡及貧窮藝術收藏。對他而言,線條是繪畫的靈魂,是一種視覺美感的宣言。路澤投入收藏領域的起點要追溯到他24歲的時候,在柬埔寨買了一張吳哥窟壁畫拓印,溫潤的紙張上記錄了文化的遺跡,保留西元8至13世紀某位無名匠人的虔誠奉獻。雖然路澤後來收藏的作品以西方現代藝術為主,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東方藝術珍寶、佛像,裝點著他的居室與圖書館,與克萊因、杜庫寧等藝術家的作品共處,創造出有趣的對話空間。

 

 中國歷朝存留於今的佛造像與壁畫即便因人為或自然之因而有所毀損,仍不失為藝術人文之瑰寶,也是當代藝術家臨摹與學習的對象。陳健在這些古老藝術中看到不同於西方造型之美,決定以自身創作進一步探究佛像於造型、構圖與色彩的表現。他不僅期望透過自己的繪畫為這些傳世佛像完成一套特有的圖像紀錄,也嘗試將自己的思想融入,透過畫面的調整與重新佈局,讓人們在不同的意境中欣賞這些精神形象之美。

 

 《Art Review》雜誌每年發布全球藝術界「Power100」百大排名,記錄了藝術界話語權、文化力、影響力、財力、個人魅力的此消彼漲。2018年最受矚目的一項排名是極具代表性的「#MeToo」運動,是少見以整個運動作為百大排名的入圍方式,初次上榜並一舉躍居第三名。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一半的故事」典藏展,展名源自1989年「游擊隊女孩」題為「你看到的是比一半更少的故事」的宣示性海報,海報上粗黑的廣告字體寫道:「沒有女性藝術家和少數族裔藝術家,你看到的是比一半更少的故事。」在這個自覺意識抬頭的「#MeToo」世代,別只看到故事的一半,你我應當透過更形多元的視角,揭啟主流論述之外的藝術史觀。

藝術熱新聞   
012 「一個人.擁抱」鄭愛華/林文德雙人展
  克里斯.蘇科:作品2012–2017
  北美館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014 林惺嶽:大自然奇幻的光影
  黃本蕊個展「少數當家」
  「翻動Micawor」2018 Pulima藝術節
016 霍克尼創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
  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再創拍賣紀錄
  佳士得專拍一舉刷新13位藝術家的作品成交紀錄
   
拍賣情報
018 2018景薰樓秋季拍賣會盛大展開 ⊙景薰樓
019 中誠國際藝術2018秋季拍賣會「現代與當代藝術」
─朱德群珍稀「雪景」精彩矚目 ⊙中誠國際藝術
   
翫藏雜記
020 從趙之謙「為五斗米折腰」談曾紹杰篆王壯為三印 ⊙黃議震
   
文物專欄
022 張大千是毀壞敦煌古蹟的罪人?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24 閱讀仇大雄「歸家之路」(上) ⊙熊宜敬
   
市場觀察
025 名垂青史:張大千藝術作品的市場分析 ⊙編輯部
   
封面紀事
028 期待60年的謬斯殿堂─臺南市美術館1館試營運報導 ⊙編輯部
   
藝術焦點
034 鑑賞國寶的歷史意象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 ⊙陳瑜
038 從杜象〈泉〉到千利休的插花竹筒
─東京國立博物館「杜象與日本美術展」 ⊙邱馨慧
   
世界大藏家
042 于貝爾.路澤與其收藏故事 ⊙吳礽喻
   
藝術視界
048 金泰浩的內在美學 ⊙金善姬
052 文化大願:重建台灣美術史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聯合發表記者會 ⊙藝術家編輯部
064 從「神本」走向「人本」
─2018西藏「韓書力水墨畫觀摩鑑賞展」的新美學觀 ⊙丘星星
118 溯望陳福善的創作之域 ⊙伍常
128 英國FACT駐棧與創作經驗分享 ⊙紀柏豪
   
藝術鑑賞
058 解碼畢卡索〈白色小丑〉之謎─藍色時期的祕密 ⊙張惠華、蕭瓊瑞
   
藝術家工作室
070 靜觀之美─《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陳健 ⊙許玉鈴
   
藝術人物誌
080 黑山傳奇與勞生伯現象 ⊙李二
   
藝術大觀
084 以人為本的花卉與女性─巴黎盧森堡博物館慕夏回顧展 ⊙黃其安
   
12月專輯
090 Bon Appetite藝之食托邦
092 童話與真實的交會處─卡爾.華納的食景攝影 ⊙吳家瑀
098 可食幻想的當代性─湯姆.沃夫的關係美學 ⊙賴志婷
104 法蘭西美食榮光 ⊙洪昱溱
   
藝術收藏
108 走「心」不走「利」─專訪收藏家陳昕 ⊙徐芬蘭
   
文化時潮
114 一半的故事─布魯克林博物館藏品中的女權視角 ⊙李二
   
藝術跨界
120 當作家拿起畫筆─「從岩石到浸漬」雨果紙上作品特展 ⊙游騰緯
   
當代藝術
124 丹麥藝術家伴侶 將具象物件帶離現實的創作默契 ⊙楊蟬蓉
   
雕塑藝術
132 以編織概念閱讀城市風景─艾內斯多.奈托的〈蓋婭母親樹〉 ⊙劉鳳鴒
   
特別報導:江南文化居遊
136 烏鎮  赴一場木心之約 ⊙洪昱溱
140 安吉  竹林深處望雲霓之美 ⊙洪昱溱
   
建築焦點
144 建築是浪漫與實務的飛行載具
─「倫佐.皮亞諾:打造建築的藝術」特展 ⊙林盈君
   
建築觀點
148 藝術的建造者 博納德.梅貝克 ⊙黃健敏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150 美好年代的滋味─壺裡乾坤vs.陳年烏龍 ⊙池宗憲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154 馬雅叢林中的原生美學空間 ⊙Jade Hong
155 加拿大卡加利新中央圖書館揭幕 ⊙Jade Hong
156 挪威漁場的創意變身 ⊙Jade Hong
157 立陶宛維爾紐斯的現代藝術新據點 ⊙Jade Hong
   
創意萬象
158 從「飲食之森」到「里山動物曆」 ⊙林志鴻
160 「名人聖誕餐桌」節慶企畫 ⊙林志鴻
  聖誕星夜的禮尚之藝/聖誕節慶關鍵字─Jul ⊙林志鴻
161 deTour 2018創意匯聚十日棚 ⊙林志鴻
   
藝想創見
162 篠山紀信 絲路,且思且行 ⊙林志鴻


編輯手記

藝饗時代的深情致意

 飲食文化與隨之而來的各種儀式,向來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元素。達利(Salvador Dalí)發行於1973年的自創食譜《卡拉的盛宴》(Les Diners de Gala)構思了超現實食藝圖譜的浩繁奇觀,《藝術家食譜》(Artists' Recipes)書中則收錄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阿尼胥.卡波爾(Anish Kapoor)與蔡國強等81名全球知名藝術家設計的食譜。

 

 藝術家奧拉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視廚房為一座煉金術室:「水與火,土地與空氣——這是一處多重元素產生共鳴的場所。當我們置身廚房與花園時,我們思考與學習,我們的觀點在此發生轉變,而烹飪是提問的行為。」艾里亞森認為,烹飪如同藝術一般,既是一種生理需求反應,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創造慾念,「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中不斷探尋,帶著對自身感官的信任,逐漸在創作過程中尋找關連,並嘗試突破與改變。」透過緻密的心念,體察生命精微處蘊藏的所有祕密,便是12月專輯「藝之食托邦」聚焦的關鍵,在味蕾的領空,讓想像飛,這是由創意家發起的食藝革命。

 

 臺南市美術館1館分為舊棟與新棟兩棟建築,透過中央廊棟串連新舊建築,巧妙地融匯傳統與創新的精神,渾然一體。坐落於台灣古蹟最密集的台南市中西區,人文薈萃,因此南美館也將美術館與城市紋理的建構視為營運理念的一環。南美館從賴清德前市長任內籌備開始,即逐年編列預算購藏作品,為了豐富館藏,開始接受外部捐贈,其中大量捐贈則是籌備會召集人陳輝東先生(現任董事長)四處奔波,鼓勵畫家及其家屬捐贈,方能有今日可觀之處。積沙足以成塔,壘石可建長城,這批捐贈作品乃是一群熱愛美術,希望延續台灣文化的一群人,不斷辛苦堆砌起來的豐碩成果。為了典藏捐贈與蒐購品,南美館除了興建嶄新典藏庫房之外,也特別成立「美術科學研究中心」,肩負起檢測、修復、跨域研究的角色。

 

 瑞士收藏家于貝爾.路澤(Hubert Looser)擁有歐洲數一數二的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極簡及貧窮藝術收藏。對他而言,線條是繪畫的靈魂,是一種視覺美感的宣言。路澤投入收藏領域的起點要追溯到他24歲的時候,在柬埔寨買了一張吳哥窟壁畫拓印,溫潤的紙張上記錄了文化的遺跡,保留西元8至13世紀某位無名匠人的虔誠奉獻。雖然路澤後來收藏的作品以西方現代藝術為主,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東方藝術珍寶、佛像,裝點著他的居室與圖書館,與克萊因、杜庫寧等藝術家的作品共處,創造出有趣的對話空間。

 

 中國歷朝存留於今的佛造像與壁畫即便因人為或自然之因而有所毀損,仍不失為藝術人文之瑰寶,也是當代藝術家臨摹與學習的對象。陳健在這些古老藝術中看到不同於西方造型之美,決定以自身創作進一步探究佛像於造型、構圖與色彩的表現。他不僅期望透過自己的繪畫為這些傳世佛像完成一套特有的圖像紀錄,也嘗試將自己的思想融入,透過畫面的調整與重新佈局,讓人們在不同的意境中欣賞這些精神形象之美。

 

 《Art Review》雜誌每年發布全球藝術界「Power100」百大排名,記錄了藝術界話語權、文化力、影響力、財力、個人魅力的此消彼漲。2018年最受矚目的一項排名是極具代表性的「#MeToo」運動,是少見以整個運動作為百大排名的入圍方式,初次上榜並一舉躍居第三名。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一半的故事」典藏展,展名源自1989年「游擊隊女孩」題為「你看到的是比一半更少的故事」的宣示性海報,海報上粗黑的廣告字體寫道:「沒有女性藝術家和少數族裔藝術家,你看到的是比一半更少的故事。」在這個自覺意識抬頭的「#MeToo」世代,別只看到故事的一半,你我應當透過更形多元的視角,揭啟主流論述之外的藝術史觀。

目錄
藝術熱新聞   
012 「一個人.擁抱」鄭愛華/林文德雙人展
  克里斯.蘇科:作品2012–2017
  北美館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014 林惺嶽:大自然奇幻的光影
  黃本蕊個展「少數當家」
  「翻動Micawor」2018 Pulima藝術節
016 霍克尼創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
  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再創拍賣紀錄
  佳士得專拍一舉刷新13位藝術家的作品成交紀錄
   
拍賣情報
018 2018景薰樓秋季拍賣會盛大展開 ⊙景薰樓
019 中誠國際藝術2018秋季拍賣會「現代與當代藝術」
─朱德群珍稀「雪景」精彩矚目 ⊙中誠國際藝術
   
翫藏雜記
020 從趙之謙「為五斗米折腰」談曾紹杰篆王壯為三印 ⊙黃議震
   
文物專欄
022 張大千是毀壞敦煌古蹟的罪人?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24 閱讀仇大雄「歸家之路」(上) ⊙熊宜敬
   
市場觀察
025 名垂青史:張大千藝術作品的市場分析 ⊙編輯部
   
封面紀事
028 期待60年的謬斯殿堂─臺南市美術館1館試營運報導 ⊙編輯部
   
藝術焦點
034 鑑賞國寶的歷史意象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 ⊙陳瑜
038 從杜象〈泉〉到千利休的插花竹筒
─東京國立博物館「杜象與日本美術展」 ⊙邱馨慧
   
世界大藏家
042 于貝爾.路澤與其收藏故事 ⊙吳礽喻
   
藝術視界
048 金泰浩的內在美學 ⊙金善姬
052 文化大願:重建台灣美術史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聯合發表記者會 ⊙藝術家編輯部
064 從「神本」走向「人本」
─2018西藏「韓書力水墨畫觀摩鑑賞展」的新美學觀 ⊙丘星星
118 溯望陳福善的創作之域 ⊙伍常
128 英國FACT駐棧與創作經驗分享 ⊙紀柏豪
   
藝術鑑賞
058 解碼畢卡索〈白色小丑〉之謎─藍色時期的祕密 ⊙張惠華、蕭瓊瑞
   
藝術家工作室
070 靜觀之美─《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陳健 ⊙許玉鈴
   
藝術人物誌
080 黑山傳奇與勞生伯現象 ⊙李二
   
藝術大觀
084 以人為本的花卉與女性─巴黎盧森堡博物館慕夏回顧展 ⊙黃其安
   
12月專輯
090 Bon Appetite藝之食托邦
092 童話與真實的交會處─卡爾.華納的食景攝影 ⊙吳家瑀
098 可食幻想的當代性─湯姆.沃夫的關係美學 ⊙賴志婷
104 法蘭西美食榮光 ⊙洪昱溱
   
藝術收藏
108 走「心」不走「利」─專訪收藏家陳昕 ⊙徐芬蘭
   
文化時潮
114 一半的故事─布魯克林博物館藏品中的女權視角 ⊙李二
   
藝術跨界
120 當作家拿起畫筆─「從岩石到浸漬」雨果紙上作品特展 ⊙游騰緯
   
當代藝術
124 丹麥藝術家伴侶 將具象物件帶離現實的創作默契 ⊙楊蟬蓉
   
雕塑藝術
132 以編織概念閱讀城市風景─艾內斯多.奈托的〈蓋婭母親樹〉 ⊙劉鳳鴒
   
特別報導:江南文化居遊
136 烏鎮  赴一場木心之約 ⊙洪昱溱
140 安吉  竹林深處望雲霓之美 ⊙洪昱溱
   
建築焦點
144 建築是浪漫與實務的飛行載具
─「倫佐.皮亞諾:打造建築的藝術」特展 ⊙林盈君
   
建築觀點
148 藝術的建造者 博納德.梅貝克 ⊙黃健敏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150 美好年代的滋味─壺裡乾坤vs.陳年烏龍 ⊙池宗憲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154 馬雅叢林中的原生美學空間 ⊙Jade Hong
155 加拿大卡加利新中央圖書館揭幕 ⊙Jade Hong
156 挪威漁場的創意變身 ⊙Jade Hong
157 立陶宛維爾紐斯的現代藝術新據點 ⊙Jade Hong
   
創意萬象
158 從「飲食之森」到「里山動物曆」 ⊙林志鴻
160 「名人聖誕餐桌」節慶企畫 ⊙林志鴻
  聖誕星夜的禮尚之藝/聖誕節慶關鍵字─Jul ⊙林志鴻
161 deTour 2018創意匯聚十日棚 ⊙林志鴻
   
藝想創見
162 篠山紀信 絲路,且思且行 ⊙林志鴻
回上層
相關產品
  •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1月 #134
  •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0月 #133
  •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9月 #132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