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2023年6月 #577
《藝術家》四十八週年
1975年6月創刊的《藝術家》雜誌,至本期出刊已荏苒走過四十八年歲月,距離五十大關亦將不遠,初心不改,期與藝術家、作者、學者、藝文從業者和讀者諸君繼續相伴成長。
夜晚的神祕與模糊性是藝術史上許多藝術家熱中的主題,夜間工作與活動更成為一種日常的狀態。夜晚為人們帶來不同於白晝的感知和體驗,除了做為藝術家創作的凝視對象,也時常是激發諸多靈感的時間,從本身為自然的存在到人類文化活動的介入,後者在電力和燈光照明普及之後更為尤甚,藝術家也從描繪夜晚與其間現象的觀察者,成為漫遊長夜、參與夜行的一份子。
6月專輯以「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為題,唐忠珊從古羅馬時期的華麗晚宴到19世紀煤氣燈出現之前的繪畫史探看日落之後夜夜笙歌的饗宴文化與歷史。蔣嘉惠接續討論夜晚在城市開始被煤氣燈點亮之後,對繪畫創作實踐的影響乃至夜景畫和夜晚場景主題的演變。賴懷宇書寫20世紀攝影家布拉賽和他鏡頭下的夜巴黎──他對包含城市街頭邊緣暗角的夜間眾生投以關注並與之同行。
迫於新冠肺炎疫情改期展出的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已於4月盛大開展,本期特別報導隨著作者楊爾寧傳自現場的觀察及評介,一探本屆命題「柔弱似水」在展覽中的呈現。
國際藝壇單元帶來多檔當代藝術特展,議題直指現今社會難以忽視的問題和現象,如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溝通不良時代的語言」對後真相時代的探查,柏林葛羅畢斯展覽館「靛藍的浪花和其他故事」聚焦亞非離散錯綜複雜的文化,里斯本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塑料:重塑我們的世界」則從塑膠材料的創生和發展著眼人類的物質世界;近期幾個美術館舉辦大眾並不陌生的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研究展,採取不同的視角予以探討,包括歐姬芙、畢卡索、艾雪等,巴黎奧塞美術館「馬奈與竇加」集結兩位法國新繪畫時期要角的特展亦可稱難能可貴。
國際傳真單元中,駐巴黎作者鄭元智回溯法國「光之採石場」開啟的沉浸式體驗數位展的成功模式與優點,亦思辨此種文化消費形式的育樂層次。
本期新設專欄「生態女性主義與藝術」,由吳虹霏執筆,以女性主義環境人文和生態女性主義為思考取徑開展系列寫作,首篇主題「休息與過渡」從去年國外參訪經驗和採擷的創作、策展與展演觀察,觀照休息和睡眠如何做為抵抗、修復、連結的實踐方法。 名家傑作單元收錄由前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傳席撰著〈吳彬:高古細微一派大家〉專文,詳其生平際遇與明末社會背景下的關聯,並論述吳彬山水畫特立於前朝各大名家之處,以及他之於同時代及後世的深廣影響。
| 84 | 6月專輯 |
| 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 | |
| 86 | 夜夜笙歌─從繪畫看日落後的饗宴文化 ⊙唐忠珊 |
| 94 | 夜景畫與畫夜景─19世紀藝術家的夜生活 ⊙蔣嘉惠 |
| 102 | 凝視暗角的漫遊者─布拉賽眼中的夜巴黎 ⊙賴懷宇 |
| 72 | 特別報導─光州雙年展 |
| 試以宏觀視角態度,取代以往尖銳批判─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柔弱似水」 ⊙楊爾寧 | |
| 51 | 藝術風景 |
| 費明杰的搖錢樹、混種植物與水果雕塑 | |
| 52 | 藝術正論 |
| 五代同堂的國立臺灣美術館 ⊙廖仁義 | |
| 53 | 美術之眼 |
| 林明哲的收藏世界 ⊙陳長華 | |
| 54 | 藝術野台戲 |
| 那一年,我們說朱銘 ⊙阿田教授 | |
| 55 | 藝蹤尋探 |
| 洋溢生命喜悅的不可思議力量 ⊙吳曉芳 | |
| 56 | 藝術新聞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布未來計畫 | |
| 57 | 倪蔣懷作品捐贈台北市立美術館 |
| 台北當代藝術館「NEXUS」&「三廳電影」 | |
| 58 | 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 |
| 新北市美術館揭幕園區公共藝術裝置 | |
| 59 | 臺南市美術館「低鳴的山水:再進入繪畫」 |
|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劉生容研究展與典藏展「民.間」 | |
| 60 | 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公布主策展人 |
| 西岸美術館「姚清妹:鼴鼠」 | |
| 61 | 龐畢度中心公布至2030年新文化計畫 |
| 62 | 2023年英國泰納獎公布本屆入圍名單 |
| 63 | 藝術市場 |
| 匯聚豐沛能量,打造新竹年度最大藝術盛會 ─2023新竹藝術博覽會 ⊙本刊訊 |
|
| 64 | 國際傳真 |
| 沉浸式體驗與藝術經驗或藝文教育並非對等 ⊙鄭元智 | |
| 66 | 藝術收藏 |
| 卡爾.阿貝爾〈風中的雕塑〉─林明哲的藝術收藏賞析之四 ⊙黃培宜 | |
| 67 | 安東尼.達比埃斯〈對稱的黑色和物質〉─林明哲的藝術收藏賞析之五 ⊙陳秀薇 |
| 68 | 閃耀的獅城美術光華─致敬秋齋主人 ⊙何恭上 |
| 110 | 藝術現場 |
| 巴塞爾美術館薇薇安.蘇特個展 | |
| 112 | 圍場散步 |
| 台北當代藝博會2023:也有歡喜也有愁 ⊙胡永芬 | |
| 116 | 台灣水墨變相史 |
| 文人造境與寫意─《台灣水墨變相史》第卅五章 ⊙蕭瓊瑞 | |
| 138 | 評藝廣場 |
| 清風←→懸念─林文嶽、楊慧華水墨陶作對話展 ⊙蕭瓊瑞 | |
| 142 | 人類世藝術 |
| 現世山徑:李旭彬與尋找身體的幽靈 ⊙龔卓軍 | |
| 146 | 藝點觀察 |
| 微物與其日常記憶─新營文化中心「物望我Forget Me Not」 ⊙莊偉慈 | |
| 148 | 無牆藝術史 |
| 筆與刀:東方造形中的「形」與「韻」 ⊙楊育睿 | |
| 154 | 生態女性主義與藝術 |
| 休息與過渡 ⊙吳虹霏 | |
| 158 | 名畫物語 |
| 奧韋爾貝克的〈義大利與日耳曼尼亞〉 ⊙何政廣 | |
| 160 | 國際藝壇 |
| 後真相世代,美術館做為對話的安全空間 ─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溝通不良時代的語言」 ⊙李二 |
|
| 170 | 擬仿、狂熱及行動:一道必須談的認知題 ─里斯本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塑料:重塑我們的世界」 ⊙唐逸芊 |
| 180 | 重返離散的非洲之海─柏林葛羅畢斯展覽館「靛藍的浪花和其他故事」 ⊙林于嫣 |
| 186 | 浮光映掠影─北京山中天藝術中心.玄館、十點睡覺藝術空間「夜晚是地球的影子」 ⊙邱筱臻 |
| 196 | 探討日本與全球當代藝術的跨領域與解轄域化 ─東京森美術館「世界教室:當代藝術中的國語、數學、科學、社會」 ⊙劉育仁 |
| 202 | 相知相惜與相競爭的繪畫摯友 ─巴黎奧塞美術館「馬奈與竇加」特展 ⊙唐忠珊 |
| 210 | 吟遊詩人的傳唱,靈感的沃土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憧憬之地.布列塔尼─莫內、高更、黑田清輝等人所見之異鄉」 ⊙林妍蓁 |
| 218 | 探索風景畫在藝術史上的演進與面貌 ─羅浮宮朗斯分館「風景,窗外的大自然」特展 ⊙鄭元智 |
| 228 | 不存在的標準答案─紐約現代美術館「喬琪亞.歐姬芙:觀看需要時間」 ⊙賴懷宇 |
| 238 | 「發現」現代藝術大師與史前藝術的祕密關係 ─巴黎人類博物館特展「畢卡索與史前史」 ⊙詹育杰 |
| 246 | 走入艾雪的平行世界─海牙美術館「艾雪:另一個世界」 ⊙高慧倩 |
| 254 | 夢幻般的詭譎國度─北京木木美術館「吉妮芙.菲吉斯:抓馬派對」 ⊙邱筱臻 |
| 262 | 生命與死亡的距離─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希絲莉.布朗:死亡與女僕」 ⊙黃杰敏 |
| 270 | 圭多.雷尼與小弗朗西斯科.德埃雷拉─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巴洛克之春」 ⊙周芳蓮 |
| 280 | 藝術著作 |
| 戰後的繪畫和雕塑(之一)─《現代藝術史》第九章 ⊙諾伯特.林頓 編譯╱沈揆一、盧傑、姚宏翔 |
|
| 290 | 藝術家評介 |
| 寫生造境傳心韻、筆墨精妙敘機杼─論蘇峯男繪畫創作 ⊙林進忠 | |
| 292 | 書法藝術 |
| 玩文字的人─黃俊嘉的書藝創作 ⊙蔡孟宸 | |
| 294 | 展覽評介 |
| 稻、米、飯、酒─2023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 ⊙郭明福 | |
| 296 | 黑華白光─器用之美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
| 298 | 置案為礪友──高僧書畫的智慧─善事吉照─高僧書畫展 ⊙高玉珍 |
| 304 | 創作自述 |
| 歡喜望春風─2023蘇振明繪畫個展 ⊙蘇振明 | |
| 308 | 給兒童的美育書簡 |
| 羅伯托.龐皮阿尼〈羅馬的盛宴〉的豪奢 ⊙潘(示番) | |
| 312 | 提什拜恩〈歌德在羅馬坎帕尼亞〉的文明沉思 ⊙潘(示番) |
| 316 | 名家傑作 |
| 吳彬:高古細微一派大家 ⊙陳傳席 | |
| 354 | 攝影藝術 |
| 東南亞攝影一百五十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歷久彌新:東南亞攝影藝術」 ⊙鄧聿檠 | |
| 360 | 宗教藝術 |
| 犍陀羅的佛教美術(上) ⊙田邊勝美 編譯/林保堯 | |
| 368 | 象雄星象學創生了西藏曼陀羅的圖象美學意境 ⊙丘星星 |
| 372 | 西域佛畫 |
| 緯錦、經錦、綴錦、刺繡與防染綾殘片 ⊙秋山光和 編譯/林保堯 | |
| 380 | 當代新陶 |
| 林康夫+瑪麗亞.加茲勒.嘉祖里 ⊙邵婷如 | |
| 386 | 藝術線上 |
| 389 | 藝展目錄 |
| 390 | 藝展報導 |
| 397 | 藝術快遞 |
| 398 | 展覽月報 |
| 404 | 藝術市場行情表 |
| 408 | 藝術家圖書目錄 |
《藝術家》四十八週年
1975年6月創刊的《藝術家》雜誌,至本期出刊已荏苒走過四十八年歲月,距離五十大關亦將不遠,初心不改,期與藝術家、作者、學者、藝文從業者和讀者諸君繼續相伴成長。
夜晚的神祕與模糊性是藝術史上許多藝術家熱中的主題,夜間工作與活動更成為一種日常的狀態。夜晚為人們帶來不同於白晝的感知和體驗,除了做為藝術家創作的凝視對象,也時常是激發諸多靈感的時間,從本身為自然的存在到人類文化活動的介入,後者在電力和燈光照明普及之後更為尤甚,藝術家也從描繪夜晚與其間現象的觀察者,成為漫遊長夜、參與夜行的一份子。
6月專輯以「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為題,唐忠珊從古羅馬時期的華麗晚宴到19世紀煤氣燈出現之前的繪畫史探看日落之後夜夜笙歌的饗宴文化與歷史。蔣嘉惠接續討論夜晚在城市開始被煤氣燈點亮之後,對繪畫創作實踐的影響乃至夜景畫和夜晚場景主題的演變。賴懷宇書寫20世紀攝影家布拉賽和他鏡頭下的夜巴黎──他對包含城市街頭邊緣暗角的夜間眾生投以關注並與之同行。
迫於新冠肺炎疫情改期展出的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已於4月盛大開展,本期特別報導隨著作者楊爾寧傳自現場的觀察及評介,一探本屆命題「柔弱似水」在展覽中的呈現。
國際藝壇單元帶來多檔當代藝術特展,議題直指現今社會難以忽視的問題和現象,如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溝通不良時代的語言」對後真相時代的探查,柏林葛羅畢斯展覽館「靛藍的浪花和其他故事」聚焦亞非離散錯綜複雜的文化,里斯本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塑料:重塑我們的世界」則從塑膠材料的創生和發展著眼人類的物質世界;近期幾個美術館舉辦大眾並不陌生的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研究展,採取不同的視角予以探討,包括歐姬芙、畢卡索、艾雪等,巴黎奧塞美術館「馬奈與竇加」集結兩位法國新繪畫時期要角的特展亦可稱難能可貴。
國際傳真單元中,駐巴黎作者鄭元智回溯法國「光之採石場」開啟的沉浸式體驗數位展的成功模式與優點,亦思辨此種文化消費形式的育樂層次。
本期新設專欄「生態女性主義與藝術」,由吳虹霏執筆,以女性主義環境人文和生態女性主義為思考取徑開展系列寫作,首篇主題「休息與過渡」從去年國外參訪經驗和採擷的創作、策展與展演觀察,觀照休息和睡眠如何做為抵抗、修復、連結的實踐方法。 名家傑作單元收錄由前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傳席撰著〈吳彬:高古細微一派大家〉專文,詳其生平際遇與明末社會背景下的關聯,並論述吳彬山水畫特立於前朝各大名家之處,以及他之於同時代及後世的深廣影響。
| 84 | 6月專輯 |
| 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 | |
| 86 | 夜夜笙歌─從繪畫看日落後的饗宴文化 ⊙唐忠珊 |
| 94 | 夜景畫與畫夜景─19世紀藝術家的夜生活 ⊙蔣嘉惠 |
| 102 | 凝視暗角的漫遊者─布拉賽眼中的夜巴黎 ⊙賴懷宇 |
| 72 | 特別報導─光州雙年展 |
| 試以宏觀視角態度,取代以往尖銳批判─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柔弱似水」 ⊙楊爾寧 | |
| 51 | 藝術風景 |
| 費明杰的搖錢樹、混種植物與水果雕塑 | |
| 52 | 藝術正論 |
| 五代同堂的國立臺灣美術館 ⊙廖仁義 | |
| 53 | 美術之眼 |
| 林明哲的收藏世界 ⊙陳長華 | |
| 54 | 藝術野台戲 |
| 那一年,我們說朱銘 ⊙阿田教授 | |
| 55 | 藝蹤尋探 |
| 洋溢生命喜悅的不可思議力量 ⊙吳曉芳 | |
| 56 | 藝術新聞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布未來計畫 | |
| 57 | 倪蔣懷作品捐贈台北市立美術館 |
| 台北當代藝術館「NEXUS」&「三廳電影」 | |
| 58 | 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 |
| 新北市美術館揭幕園區公共藝術裝置 | |
| 59 | 臺南市美術館「低鳴的山水:再進入繪畫」 |
|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劉生容研究展與典藏展「民.間」 | |
| 60 | 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公布主策展人 |
| 西岸美術館「姚清妹:鼴鼠」 | |
| 61 | 龐畢度中心公布至2030年新文化計畫 |
| 62 | 2023年英國泰納獎公布本屆入圍名單 |
| 63 | 藝術市場 |
| 匯聚豐沛能量,打造新竹年度最大藝術盛會 ─2023新竹藝術博覽會 ⊙本刊訊 |
|
| 64 | 國際傳真 |
| 沉浸式體驗與藝術經驗或藝文教育並非對等 ⊙鄭元智 | |
| 66 | 藝術收藏 |
| 卡爾.阿貝爾〈風中的雕塑〉─林明哲的藝術收藏賞析之四 ⊙黃培宜 | |
| 67 | 安東尼.達比埃斯〈對稱的黑色和物質〉─林明哲的藝術收藏賞析之五 ⊙陳秀薇 |
| 68 | 閃耀的獅城美術光華─致敬秋齋主人 ⊙何恭上 |
| 110 | 藝術現場 |
| 巴塞爾美術館薇薇安.蘇特個展 | |
| 112 | 圍場散步 |
| 台北當代藝博會2023:也有歡喜也有愁 ⊙胡永芬 | |
| 116 | 台灣水墨變相史 |
| 文人造境與寫意─《台灣水墨變相史》第卅五章 ⊙蕭瓊瑞 | |
| 138 | 評藝廣場 |
| 清風←→懸念─林文嶽、楊慧華水墨陶作對話展 ⊙蕭瓊瑞 | |
| 142 | 人類世藝術 |
| 現世山徑:李旭彬與尋找身體的幽靈 ⊙龔卓軍 | |
| 146 | 藝點觀察 |
| 微物與其日常記憶─新營文化中心「物望我Forget Me Not」 ⊙莊偉慈 | |
| 148 | 無牆藝術史 |
| 筆與刀:東方造形中的「形」與「韻」 ⊙楊育睿 | |
| 154 | 生態女性主義與藝術 |
| 休息與過渡 ⊙吳虹霏 | |
| 158 | 名畫物語 |
| 奧韋爾貝克的〈義大利與日耳曼尼亞〉 ⊙何政廣 | |
| 160 | 國際藝壇 |
| 後真相世代,美術館做為對話的安全空間 ─斯科特斯戴爾當代美術館「溝通不良時代的語言」 ⊙李二 |
|
| 170 | 擬仿、狂熱及行動:一道必須談的認知題 ─里斯本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塑料:重塑我們的世界」 ⊙唐逸芊 |
| 180 | 重返離散的非洲之海─柏林葛羅畢斯展覽館「靛藍的浪花和其他故事」 ⊙林于嫣 |
| 186 | 浮光映掠影─北京山中天藝術中心.玄館、十點睡覺藝術空間「夜晚是地球的影子」 ⊙邱筱臻 |
| 196 | 探討日本與全球當代藝術的跨領域與解轄域化 ─東京森美術館「世界教室:當代藝術中的國語、數學、科學、社會」 ⊙劉育仁 |
| 202 | 相知相惜與相競爭的繪畫摯友 ─巴黎奧塞美術館「馬奈與竇加」特展 ⊙唐忠珊 |
| 210 | 吟遊詩人的傳唱,靈感的沃土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憧憬之地.布列塔尼─莫內、高更、黑田清輝等人所見之異鄉」 ⊙林妍蓁 |
| 218 | 探索風景畫在藝術史上的演進與面貌 ─羅浮宮朗斯分館「風景,窗外的大自然」特展 ⊙鄭元智 |
| 228 | 不存在的標準答案─紐約現代美術館「喬琪亞.歐姬芙:觀看需要時間」 ⊙賴懷宇 |
| 238 | 「發現」現代藝術大師與史前藝術的祕密關係 ─巴黎人類博物館特展「畢卡索與史前史」 ⊙詹育杰 |
| 246 | 走入艾雪的平行世界─海牙美術館「艾雪:另一個世界」 ⊙高慧倩 |
| 254 | 夢幻般的詭譎國度─北京木木美術館「吉妮芙.菲吉斯:抓馬派對」 ⊙邱筱臻 |
| 262 | 生命與死亡的距離─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希絲莉.布朗:死亡與女僕」 ⊙黃杰敏 |
| 270 | 圭多.雷尼與小弗朗西斯科.德埃雷拉─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巴洛克之春」 ⊙周芳蓮 |
| 280 | 藝術著作 |
| 戰後的繪畫和雕塑(之一)─《現代藝術史》第九章 ⊙諾伯特.林頓 編譯╱沈揆一、盧傑、姚宏翔 |
|
| 290 | 藝術家評介 |
| 寫生造境傳心韻、筆墨精妙敘機杼─論蘇峯男繪畫創作 ⊙林進忠 | |
| 292 | 書法藝術 |
| 玩文字的人─黃俊嘉的書藝創作 ⊙蔡孟宸 | |
| 294 | 展覽評介 |
| 稻、米、飯、酒─2023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 ⊙郭明福 | |
| 296 | 黑華白光─器用之美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
| 298 | 置案為礪友──高僧書畫的智慧─善事吉照─高僧書畫展 ⊙高玉珍 |
| 304 | 創作自述 |
| 歡喜望春風─2023蘇振明繪畫個展 ⊙蘇振明 | |
| 308 | 給兒童的美育書簡 |
| 羅伯托.龐皮阿尼〈羅馬的盛宴〉的豪奢 ⊙潘(示番) | |
| 312 | 提什拜恩〈歌德在羅馬坎帕尼亞〉的文明沉思 ⊙潘(示番) |
| 316 | 名家傑作 |
| 吳彬:高古細微一派大家 ⊙陳傳席 | |
| 354 | 攝影藝術 |
| 東南亞攝影一百五十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歷久彌新:東南亞攝影藝術」 ⊙鄧聿檠 | |
| 360 | 宗教藝術 |
| 犍陀羅的佛教美術(上) ⊙田邊勝美 編譯/林保堯 | |
| 368 | 象雄星象學創生了西藏曼陀羅的圖象美學意境 ⊙丘星星 |
| 372 | 西域佛畫 |
| 緯錦、經錦、綴錦、刺繡與防染綾殘片 ⊙秋山光和 編譯/林保堯 | |
| 380 | 當代新陶 |
| 林康夫+瑪麗亞.加茲勒.嘉祖里 ⊙邵婷如 | |
| 386 | 藝術線上 |
| 389 | 藝展目錄 |
| 390 | 藝展報導 |
| 397 | 藝術快遞 |
| 398 | 展覽月報 |
| 404 | 藝術市場行情表 |
| 408 | 藝術家圖書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