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其他展訊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連動的視覺效應──2022郭弘坤個展

  • 首頁
  • 藝文消息
  • 台灣

在繪畫中串起的連動視覺效應

連動的視覺效應──2022郭弘坤個展

99°藝術中心/2022年10月1日~30日

撰文/郭弘坤 圖版提供/99°藝術中心(藝術家2022年10月569期)
 

意味的畫像

 觀眾目光常被討喜的視覺對象吸引,順勢的放在圖像與文案宣傳設計上,圖文並置的基本架構,絕對能夠發揮軟化文字訊息的趣味,因此多數人常態性的接受圖文共述一事,產生了對繪畫造形同理化看待的誤解,當人事物沒有明顯的與情境出現合理的對照關係,直覺判斷上認為不知該如何形容難以理解的窘境,這關聯和初級教育國語文配圖,以及近代造形貼圖也有類似的認識,基本上輔助文字理解的繪畫和視覺藝術繪畫的造形,分屬兩類不同的視覺系統,先從辨認圖像的條件談起,風格化貼圖就造形而言,最初的來源是放在溝通上符合所指的工具,圖像的目的性放在對照用意下的安排,幫助幼兒辨別事物與動態行為轉換為口語表達,圖畫輔助語言的表達,也藉此辨認活動特徵,建構由內而外的探索啟蒙,設計的架構不外乎基本家庭成員、食物來源、交通、城鄉和戶外探索,這是一套直接又有趣的圖像化溝通工具,這關鍵機會放在通訊平臺工程師身上看到了它的價值,運用在現代人想保持人際互動,又不希望耗費私人時間與體力交際,於是它的成功迅速且毫無障礙的讓使用者接受,看似新奇的圖像交流工具,其實,我們早已在兒童階段熟悉的視覺圖像表達系統,怪異大於趣味的,看似科技化的數位工程技術,通過程式連結鍵,貼圖轉眼化身學語式閒聊,因為它的成功關鍵在於,數位技術也一併複製了它學語式的DNA;綜觀繪畫在視覺藝術的基本架構,是圍繞在已知和對抗的認知事物上,甚至加重認知走向極端,辨別上可以借重藝術史,藝術判斷藝術與藝術脫離史的結果背道而馳,這通常也是美術館典藏與策展的基本架構。


郭弘坤 16日基輔實施宵禁35小時 2022 油彩畫布 116×91cm
 

一段視覺化的意識

 關於認識分辨造形所指何事的這項能力,可以追朔到史前考古岩洞繪畫,廣泛的認識在岩壁佈局的繪畫造形,它通常建立在區域範圍框圈中活動,伴隨辨識造形的條件我們可以將它歸納為事件,排除事件本身只存在對象的對照關係,此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理解,當時的小團體發展岩壁繪畫的行為,只是本能活動上的對照,這似乎過度跳躍的將認識圖像只是文字發展前的替代工具,而嚴重的忽略繪畫詮釋了一段意識的內容。Bradshaw基金會集結記錄和保存世界各地的古代岩壁繪畫資料,我們可以觀察出即便當時的生活物件,單純的只有極端的基本功能,然而圖像在被製作之初可以合理的判斷出,造形彼此之間可以串連起的條件同樣包含思考、感官體驗和獲得知識與理解的心理行為和過程。因此,視覺化中的繪畫造形絕對是一段個人與集體的意識。

 同理,認識繪畫的當代性是建立在時代差異化下的視覺內容,藝術工作不因科技應用日常化,人性化科技也將直接寫入人類近代史,而選擇排除非科技媒介進行創作,因為當代性的重點,在於內容涉及的範圍進行解讀與詮釋,而非排除特定媒介。

郭弘坤 美中競爭激烈東海局勢緊張 2022 油彩畫布 116×91cm
郭弘坤 新疆警察檔案外洩 2022 油彩畫布 116×91cm
 

眼前的視覺訊息效應

 數位影片填滿了我們細碎的空檔,這是新世代的視覺現象,它還替代了一部份我們親臨現場的新鮮感,反倒不認為它破壞了生平首度,巧妙的它確實還廣增了現實的不可能,閱覽的包容性從嬉鬧取笑到價值觀分享,異地探險和物理新證,特殊專業科技至邏輯分析,近身關鍵技術的教學分解,提供絕佳視覺觀察機會,翻越了國境限制跨越時區,在視覺上一天當中的數小時,相當上世紀數十年心力所得,唯一的限制是阻止自己好奇的探索,我們依賴視覺經驗、視覺記憶、視覺盜取一部分時間和空間是對等的感受,絕對誘發我們在認知上觸發個人感官的堆疊,錯綜關連與不相連的事物、對象與時間的混合空間,情境點可以拼接組合,在繪畫上作為當代的視覺經驗,這也是過去認識系統未曾提供的,不同於科幻是以虛構為單一主體,因為虛構早已建立在認知的視覺經驗中,繪畫的歷史經驗提供,保有熟識或似曾相似的意識活動,可以在當代性中被移植和投射在現今的繪畫經歷,情境構成提供在結構組織上更有條件的引入潛在慾望,喚起曾經的某一段遭逢,依存在視覺經歷形成重新建立事物彼此直接和間接的關聯。記憶儲存在觀看中浮現預期和複製模式,同時初寫又複寫出願景的輪廓,在現今視覺經歷的累積絕對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將它理解為代替我們身體的出席,處理思考、感官經驗的分身,視覺在數據計算中提供我們主被動的學習與意外連結的探索,這也成為了最大差異化的親臨現場缺席,還保有視覺經驗的熟悉感互相連動著,提增觀眾和視覺對象,保有他與週邊環境關係的距離認識和拉升,我認為這是視覺藝術造形和結構上獨具的能耐。


郭弘坤 臺北市25-34℃降雨機率40% 2022 油彩畫布 116×91cm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