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明快,自在寫生
孫少英筆下的美麗原鄉
孫少英 台北北門 2017 水彩、楮皮宣紙 96×188cm
在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大安站,遠遠看到八十七歲畫家何肇衢的背影。心想:該不會他又要帶同齡的畫友孫少英到他淡水畫室寫生吧?
2017年6月,孫少英畫展在台北福華沙龍舉行時,聽聞盧安藝術總經理康翠敏談起兩位1931年出生、因畫成為知己的老人相偕寫生,何老並將畫室最佳的視角讓給孫老時,我感動不已。
對一位重視寫生,擅長寫生的畫家來說,心中有情當是創作最大的力量。若是無情,創作必然也是枯澀的。若是無法與自然交融,筆意將是僵硬的。若是對人世的哀喜無動於衷,表現於作品上也就僅是浮面捕影。孫少英六十歲從職場退休、專事水彩創作至今的數萬件作品,在在呈現了他的藝術生命特質,也就是對人對景,甚至他隨身不離的紙筆顏料,用情至深。
孫少英 遠望北門 2017 水彩、楮皮宣紙 96×188cm
孫少英早年在政戰學校藝術系曾修習油畫,然而當他成為專業畫家之後,捨油彩而選擇水彩,並大量以鉛筆、簽字筆抒寫記錄風景人物與民俗題材,顯然他自覺到油彩表現與便利性不如水彩令他適意。另外,當他從繁華台北移居到妻子女兒的出生地埔里之後,樸實山水的所在成為他晚年的美麗原鄉。他的心靈經過一番洗滌滋潤,很自然地,感情就地皈依。畫山寫水,繪人描景。足履並從埔里小鎮拓展到台灣的北中南和離島各地。
台北的都會景象不適合騎著機車四處寫生的,孫少英似乎在他退休的前卅多年所作的美術設計工作,已經預告日後回歸鄉野的生活。猶記得當年他為電視氣象所繪的插圖,簡單構圖還帶著些許拙樸趣味。據他的創作自述所寫,他原本計畫在花甲之後,遍走全台寫生,而後出國,旅行走寫異域之景。不料驚天動地的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打亂他的計畫。也因為他所鍾愛的埔里遭受前所未有的災難,他暫時擱下了出遠門的打算。但也因為如此,創作了更多的台灣風情畫。
孫少英 嘉義檜意森活村 2014 簽字筆素描 27.2×39.3cm
孫少英是唯一一位用素描記錄九二一大地震災害、救災及重建情形的畫家,作品曾在台灣幾個重要的平面媒體刊登,後來集結出版《九二一傷痕》及《家園再造》兩本寫生集。目前這些原畫由台大圖書館收藏。在事隔十八年後的今天,掀開這位畫家當年騎著摩托車,穿梭於浩劫後的街市田園,含著眼淚所作的一張張現場素描,依然怵目驚心,令人動容。相較於照相鏡頭的赤裸裸捕捉畫面,老畫家以他慣用的OTTO 6B日製鉛筆所做的創傷現場紀錄,不見血腥,卻充滿了人性的溫暖與關懷。
長年來,孫少英一直秉持著他對自然與人間的愛心,孜孜不倦地作畫。前後出版的近廿本作品集,讓外人對他旺盛的創作能量大大折服。他說:「寫生已成為我的樂趣、習慣和功課。」在2017年繼福華沙龍的展出之後,他9月間在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的展出則是一次較具規模的發表。展品包括「自然之美」(日月潭、阿里山、離島、海邊、埔里)、「文化之美」(媽祖繞境、廟宇、原住民)、「花卉之美(荷、櫻、蘭、阿勃勒)、「社會關懷人情之美」(921地震、台中舊城歷史建物、農產特色)、「建設之美」(北門、淡水老街、台中車站)等系列。
左/ 孫少英 刑務所演武場 2016 水彩畫紙 39.3×54.5cm
右/ 孫少英 接駕 2016 墨筆賦彩 54.5×78.6cm
孫少英畫荷逾卅年,〈荷塘花開蛙成對〉是近年的代表作。他習慣在空氣溫潤的清晨作荷寫生,以精準之能力揮灑。他深知一氣呵成、不打草稿的趣味,認為:「繪畫不打草稿是好習慣,也是愉快的來源。細微末節的草稿打完了,繪畫的樂趣也磨掉了。」他重視留白,讓水和彩相處和諧,如同相遊起舞,輕盈曼妙。莖葉與花的鋪陳也自由舒展,帶出了吟詠詩詞的情調。
〈接駕〉是以墨筆賦彩描寫地方宗教活動。他使用禿了的最小號油畫筆,沾上清水調和的墨汁做畫,然後重疊上色,表現神轎、抬轎人衣著、天空地面等的明暗。流暢如行雲的用筆,可以看出畫家經年累月所孕育的功力。
描繪台北北門的新貌是孫少英的新作。高樓擁簇下的台北古蹟地標成為畫面焦點。二分之一的前景草地,將主景推向更寬闊的視覺效果。包括城樓、摩登街樓、綠色植栽和天際遊雲等,加上墨筆題字,完整的畫面鋪陳,使得這張水彩畫有著厚實的重量感。看似畫家行雲流水的描繪,卻是用盡了他數十年的觀察領會和功力,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