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家藝廊史上首次大型海外特展
倫敦國家藝廊展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2020年6月18日~10月18日
成立於1824年的倫敦國家藝廊(以下簡稱「國家藝廊」),以13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西方繪畫為主要館藏,收藏大量經典名作,無疑是世界級的重要美術館之一,若說其館藏堪比「西方繪畫史的教科書」也毫不為過。
國家藝廊對於出借大量藝術品一直抱持謹慎態度,過去從未在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舉辦大型展覽。此次於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舉辦的「倫敦國家藝廊展」共借展六十一件經典名作,是國家藝廊近兩百年的館史中首次借展他國龐大作品數量的展覽;做為歷史性的第一次,展覽顯得深具意義。
與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以皇室或貴族的既有收藏為基礎的美術館不同,國家藝廊的藏品是為英國國民蒐集,並以如此的立意進行館藏擴增,該館可說是為英國國民謀福利的公共設施。此次於日本的特展,著重介紹國家藝廊的主要經典館藏與收藏特色,並按七個章節規畫,分別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收藏」、「尼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安東尼.范戴克與英國肖像畫」、「壯遊之旅」、「西班牙繪畫的發現」、「風景與風景如畫」及「英國接受法國現代藝術」。觀者可透過此次特展一覽自文藝復興時期至後印象派時期的多件世界名畫,回顧西方繪畫史的發展過程。
卡洛.克里維利 天使報喜與聖埃米迪烏斯 1486 蛋彩、油彩畫布 207×146.7cm 倫敦國家藝廊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Presented by Lord Taunton, 1864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位的思想興起,取代了中世紀恪守教會教條、禁慾主義等觀念。「人本」逐漸取代「神本」,如何「再現」人們此生所活的「現世」成為文藝復興繪畫創作的重點之一;用以再現現實空間的透視法及描繪人體所需的解剖學、明暗法,在此時代背景下得以高度發展。卡洛.克里維利(Carlo Crivelli)在〈天使報喜與聖埃米迪烏斯〉中以蛋彩與油彩描繪出精確的透視,建築的空間結構及壁面的浮雕裝飾皆栩栩如生。通常天使報喜主題的畫作只會出現大天使加百列與聖母瑪利亞,然而此作繪有義大利中部阿斯科利皮切諾(Ascoli Piceno)的守護聖人聖埃米迪烏斯(Saint Emidius);畫面反映出城鎮生活景觀,使得神聖的宗教故事場景融合了市民的日常。
16世紀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的畫作更加流露出一種「世俗化」特質,他在色彩與油畫技法上的革新對後世藝術家有很大影響。其筆下豐富的人體冷暖色或風景色彩層次,總能挑起觀者對真實人體的血肉之軀與溫度的印象,也能喚起人們觀看自然山川色彩變化時的經驗。〈不要碰我〉描繪復活的耶穌基督向抹大拉的瑪利亞說「不要碰我,因為我還沒有上到父那裡」的情景,提香試圖交織宗教故事與抒情詩意的田園風景,風景的表現手法顯然受到吉奧喬尼(Giorgione)所繪的〈入睡的維納斯〉背景啟發,畫中的人、物、景皆生動活潑,逼真的形體與色彩深具感染力。
提香 不要碰我 約1514 油彩畫布 110.5×91.9cm 倫敦國家藝廊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Bequeathed by Samuel Rogers, 1856
文藝復興的許多畫家試圖在平面的畫作上畫出向後一層又一層延伸的空間關係;畫面有如一扇窗,向觀者呈現出觀景窗式的空間。與此相較,林布蘭特的繪畫做為巴洛克時代的典型,顯現出一種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其作品呈現出強烈的舞台光效果:從幽暗的背景中向前浮出的一張光亮臉龐,透過如舞台光般的光影表現出戲劇張力。此種明暗表現法,顯然受到卡拉瓦喬作品的啟發。因此,雖非絕對,但確實常常有文藝復興的繪畫像「觀景窗」,而巴洛克的繪畫像「舞台」的這種風格傾向。林布蘭特的名作〈卅四歲自畫像〉中畫家以真摯、自信的眼神望向觀者,他敏銳的目光彷彿能洞悉一切;此件自畫像的構圖靈感很可能來自提香的〈穿棉袖的男人〉,林布蘭特從前人的作品中吸取養分,並加以轉化為自己的獨特風格。
展出的另一件世界名作是維梅爾的〈坐在維吉納琴前的年輕女子〉,畫中場景是由精緻掛毯、提琴和以鑲金畫框裱框的畫作布置而成的精美房間,一位彈琴的年輕女子轉頭望向觀者,氣氛靜謐而神祕,時間與場景彷彿凝結成了永恆。維梅爾非常擅長捕捉如此的室內空間氛圍,畫面的色彩與光影變化極其細膩。(全文閱讀545期藝術家雜誌)
維梅爾 坐在維吉納琴前的年輕女子 約1670-1672 油彩畫布 51.5×45.5cm 倫敦國家藝廊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Salting Bequest,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