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純粹又最複雜的色調展開
黑色太陽:從埃及到蘇拉崎,黑色的史詩
羅浮宮朗斯分館/2020年3月25日~2021年1月25日
黑暗,是光照不到的地方,而黑色,是光反射率最低的顏色,且完全不透明、不透光的顏色。黑色融合許多矛盾的特質,象徵危險與邪惡,卻也使人入迷;它可以召喚人們的恐懼,卻也涵納人們的夢境與各種想像。
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現正舉辦的「黑色太陽:從埃及到蘇拉崎,黑色的史詩」特展,以「黑」與「太陽」命名,討論「黑」這個色彩單一又多元的特質、多重的矛盾性,以及它在社會與文化中的象徵、印象與意義,還有啟發藝術家的各種方式。本展策展人由羅浮宮朗斯分館館長瑪麗.拉凡迪爾(MarieLavandier)、羅浮宮朗斯分館當代藝術與策略主任兼藝術史學者朱麗葉.瓜普哈特(Juliette Guépratte)和副館長呂克.皮哈拉─亨.旺(Luc PirallaHeng Vong)共同擔任,選出約一百八十件從上古至當代的展品組成這次大展。
「黑色太陽:從埃及到蘇拉崎,黑色的史詩」主視覺,當中紅、黃、藍三原色交會的中心就是黑色;這個圓圈也指涉了日蝕的黑影。黑色是所有顏色匯聚以後的「滿」,但黑色反射不了任何光線,且黑暗之中伸手不見五指,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空」。(圖版提供:Musée du Louvre-Lens)
「黑色太陽」一展選擇今年於羅浮宮朗斯分館展出別具意義:黑色是煤礦的顏色,而這座博物館其實坐落於法國北部一條重要的煤礦礦脈上,整個採礦區域、環境與文化背景更於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另外,自1720年2月2日,法國人在加萊海峽省(Pas-de-Calais)的埃斯科河畔弗雷訥(Fresnes-sur-Escaut)發現第一條煤礦礦脈至今剛好三百週年。因此,「黑色太陽」期待以一種藝術史的「奧德賽」揭開序幕,並同時融入在地產業、環境、歷史與文化。
黑暗的體驗與感知
黑暗是一種無所不在的自然現象,它是夜晚,是光線的反面與缺席。觀眾踏入「黑色太陽」一展,隨即進入一個以黑色牆面布成的空間,體驗沉浸在黑暗中的感覺。在黑暗之中,人們的視覺不再清晰,也無法充分地分辨色彩。
黑暗這樣不利於視覺的特質,按理說並不是繪畫這種視覺藝術所關注的重點,但它卻對藝術家們有相當重要的啟發。因為黑暗的場景更有助於藝術家打開視覺以外的感官,讓藝術家能因此向他們從這個世界所接收到的感知進行提問。同時,對「黑暗」的描繪並不簡單,它不能像是光線明亮或色彩繽紛的主題那樣大收大放,藝術家必須有相當細膩的敏銳度,懂得在極為有限的色彩當中做細微的變化才能再現黑暗的場景。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黑井的水流 約1865 油彩畫布 80×100cm 土魯斯奧古斯汀博物館(Musée des Augustins)藏 ©Toulouse, musée des Augustins. Photo Daniel Martin
從15世紀開始,「夜晚」逐漸成為一個繪畫的主題,直到19世紀時,夜晚因為被許多藝術家用來表現「崇高」(sublime)之感而成為藝術家爭相表現的畫題,如畫家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Claude Joseph Vernet)筆下,雷電、暴風雨等自然力量在夜晚的場景中顯得更加令人敬畏。這種「崇高的黑暗」至今仍受到一些當代藝術家青睞,例如擅長將畫布劃破以突破繪畫空間的盧齊歐.封答那(Lucio Fontana),作品〈空間概念(50-B.1)〉在黑色的紙張上戳出一個一個小洞,光線透出,如同人們仰望星空的視野;安格.雷西亞(Ange Leccia)1999年的〈暴風雨〉則以直角的投影包圍觀眾,讓觀眾沉浸在黑壓壓的雲層與雷電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崇高。
危險、邪惡、虛無、死亡與重生
在感官的體驗之後,展覽接著往黑色的文化意義邁進。在《聖經》中,黑暗是上帝創造世界以前的混沌與虛空狀態,而祂所賜予的第一件事物就是光,將光明與黑暗分開,晝夜因此運行,也象徵世界的某種秩序就此應運而生。從上古社會以來,在不同的宗教中,神與聖人的形象也幾乎不約而同地與「光」有相當強烈的連結;相對地,黑色被視為地獄的顏色,被人們與恐懼、誘惑與危險劃上等號。
但在古埃及,黑色的印象是尼羅河泛濫時所帶來的淤泥。洪水氾濫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傷亡,但氾濫時夾帶的黑色淤泥卻相當肥沃且利於洪災後作物生長。因此古埃及掌管死亡、富饒與重生的神祇形象,常常都以當地的黑色玄武岩或深灰色的雜砂岩(grauwacke)來雕琢。
在西方,黑色自中世紀開始常被與迷信與神祕主義連結,也因此,祭司、巫師、獵巫等主題往往用黑暗晦澀的場景來描繪。例如展覽中,德拉克洛瓦與約翰.亨利希.菲斯利(Johann Heinrich Füssli)再現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中,馬克白諮詢三位女巫的場景,就是相當精采且富有戲劇性的代表。
德拉克洛瓦 馬克白諮詢女巫 1825 石版畫 47.2×30.8cm 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與攝影部門藏 ©BnF
黑暗總能滋養人們的想像力,西方文化中也因此發展出不少與黑色、黑暗有關的怪物和惡魔。這些想像力靠著藝術家們將其視覺化,策展人舉了不少案例,從費利希安.荷普斯(Félicien Rops)描繪的組合獸或鬼怪的版畫,或奧迪隆.魯東(Odilon Redon)毛茸茸的蜘蛛,到當代藝術家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的蒼蠅均見於展覽中。
奧迪隆.魯東 蜘蛛 1887 石版畫 26×21.5cm 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與攝影部門藏 ©BnF
黑色與「死亡」或「虛無」的連結,讓黑暗的場景在某些宗教題材中被廣為使用。17世紀時,藝術家以明暗對照法(clair-obscur)風格再現的作品總帶有一種戲劇性的氛圍,尤其常見於基督受難的主題,如展覽中林布蘭特著名的版畫作品〈火炬光下卸下聖體〉,火光在黑暗之中照映著基督的身體,相當明確地突顯出主題。依波利特.弗隆德罕(HyppolyteFlandrin)〈聖殤〉中表現聖母憐子的悲傷,瑪利亞的臉被黑暗罩,大大加強這個主題的戲劇強度。
依波利特.弗隆德罕 聖殤 1842 油彩畫布 172×258cm 里昂美術館藏 ©Lyon MBA - Photo Alain Basset
另外,黑暗的場景在「虛空」(vanité)的題材中亦被廣為使用。由於「虛空畫」的寓意是「在死亡之前,一切浮華與享樂都是虛無」,所以這類作品以黑暗與死亡的連結牽起昏暗的視線,在畫面中也常放入各種象徵人生短暫的物件,如花朵、鮮果、時鐘、沙漏,還有象徵死亡的頭骨。
菲利浦.德.向培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 虛空,或人類寓言 1644 油彩木板 28×37cm 勒芒泰賽博物館(Musée de Tessé)藏 ©RMN-Grand Palais / Agence Bull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