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自然力
地球.脈動中─生態與藝術特展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2022年7月30日~11月20日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這次舉辦的展覽「地球.脈動中―生態與藝術特展」總計分為三大區塊,分別是一樓「厚生地球紀錄片展區」、二樓「擁抱生態―影像區」,以及三樓的「凝視自然―藝術展區」,希望透過科技和藝術的結合,重新找回人與大自然之間已經斷裂且面臨危機的關係。
江賢二 比西里岸之夢21-32 2021 油彩畫布 200×340cm 私人藏
人類世的反思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J. Crutzen)在千禧年前一年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嶄新的理念,他認為人類在地球上活動產生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新地質時代。於是有學者認為從18世紀晚期瓦特(James Watt)發明蒸汽機以後為人類世的開始,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從開始在地球耕種之後就已經進入人類世,距今八千年。這種觀點立基於人類的文明發展,譬如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的冰帽溶解、海平面上升、生態遭逢浩劫,此外還有核電排放冷卻水、排放工業廢水、人類狩獵造成物種滅絕等,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地球的地質形成、空氣汙染及地球升溫等變化。總而言之,人類世這個尚未明確使用的專門術語,說明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造成地球的重大改變。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三人,其中研究大氣的真鍋淑郎、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提出準確預測全球暖化現象的系統,奠定了地球氣候知識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地球氣候的研究基礎。地球暖化造成生態危機,文明發展構成一種矛盾的逆向關係,已經不再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者一大洲的區域問題,而是生存於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必須嚴肅面對的環境變遷與生態永續議題。只有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藉由一種人文關懷,才能重新連接起已經遭受破壞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係,使人與大自然獲得和諧共存的永續生存。
江賢二 金樽/春22-01 2019 油彩、複合媒材 300×300cm 私人藏
生態與科技的重建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言,歷史是以人為核心的生命劇場。人類從最原始的獨幕劇開始發展,地球是這個劇場的主角,劇情、旋律、歌聲還有那舞台上的花草、風吹、冰雪,都只是為了讚歎人而存在的物件,動物、植物、環境往往成為人類生命劇場上所配備的道具、背景,然而回歸現實世界,人類有賴於大自然才能成長,只有共存共榮、珍愛自然、善用科技,文明才能永續發展。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與大翅鯨同游 8K紀錄片 影像截圖
屬大型鯨魚的大翅鯨,平均每條終其一生可儲存33噸二氧化碳達數百年之久。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向來熱忱推動生態、環保教育理念,花費數年拍攝完成的生態影片「大翅鯨同游」、「珊瑚礁魚」,透過高顯像8K投影機投射,讓觀者彷彿置身大海底層,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奧祕,同時也透過研究論述說明地球面臨的生態危機。此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突破種種困難,獲得英國廣播公司(BBC)授權展示「地球脈動Ⅱ」、「藍色星球Ⅱ」的影像精粹,同時呈現自製的生態影像。在這些地球影像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奇蹟,分別有:「高山―世界之巔的生存之道」、「樹冠―終其一生住在樹頂」、「低地―平原上的大型動物」、「海岸―變幻莫測永不停歇」、「淺海―色彩斑斕的奇妙世界」、「大藍海―無垠中的挑戰與機會」及「海底深淵―永恆黑暗裡的秘密」。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師生創作浸潤投影、互動科技及光雕影像〈礁〉與〈游〉,使觀賞者不再只是觀看,而是藉由身體的浸潤、動作,藉由科技感受身體與大自然脈動之間的緊密關聯。(全文閱讀567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