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現代伴侶:藝術、親密和前衛

  • 首頁
  • 藝文消息
  • 海外

 

現代伴侶:藝術、親密和前衛

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2018年10月10日~2019年1月27日

撰文/戴映萱.圖版提供/Barbican Centre, London(藝術家2018年12月523期)
  


「現代伴侶」展場一景

 
 由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與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梅茲分館共同策畫,「現代伴侶:藝術、親密和前衛」一展涵蓋近五十對愛侶,帶領觀者從繪畫、雕塑、書籍、書信、攝影、文獻等六百多件展品中,探索他們在藝術上的合作,與做為催化劑的親密關係,如何造就現代藝術的璀璨。展覽以卡蜜兒.克羅黛(Camille Claudel)與奧古斯都.羅丹(Auguste Rodin)拉開序幕,一方面質疑過去將前衛藝術全然歸功於獨立天才的認知,藉此重新定義「伴侶」一詞,另一方面關注被男性遮住光彩的女性藝術家,重新梳理她們對現代藝術發展的貢獻。

 

 回應到展覽核心的「布羅姆斯伯里團體」(Bloomsbury Group)、PaJaMa、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m)與馬歇爾.摩爾(Marcel Moore),他們的愛情羈絆和創作動搖「伴侶」一詞的傳統定義,呈現在大時代變動下,藝術家們如何以行動與創作解放藝術、婚姻與伴侶關係。卡恩與摩爾的故事講述了展覽想說的一切。她倆相伴一生,在半姐妹與半戀人的身分下打破社會禁忌,作品皆是對政治身分、性別意識以及自我認同的探索。她們雖與超現實主義團體有來往,卻從未真正身在其中,強烈拒絕成為男性主導論述的一部分。二次大戰期間,卡恩與摩爾透過藝術反抗法西斯主義,因而雙雙被捕入獄,最後雖死裡逃生,卻也因此嚴重影響了健康。1954年,卡恩在法國去世,摩爾活到八十歲,以自裁離開人世。兩人共同被葬在她們居住的澤西島,墓碑上銘刻:「猶太人、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同性伴侶、現代藝術家、現代女性。」標誌這對現代伴侶畢生對藝術、政治、自由的追求,以及生同衾,死同穴的愛情。








 

克勞德.卡恩 自拍照 1928 Courtesy of the Jersey Heritage Collections

(全文閱讀523期藝術家雜誌)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